尽管儿女们在北京买了房,63岁的李宝根大爷还是喜欢和老伴儿留在呼和浩特。李大爷的理由很多:呼和浩特有老朋友,有好山水,有好环境。这几年,呼和浩特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生活更具保障,城市更宜居。“生活在这样绿色的城市里,比较悠闲,更有幸福感。”李大爷说。
李大爷的幸福感与呼和浩特市实施创城息息相关。
让更多的人像李大爷一样,感受到城市给居民带来的幸福感,正是首府呼和浩特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位于牛街上的几个小区曾因年久失修、管网老化,变得破旧不堪。为此,呼和浩特市先后投入改造资金4300多万元,为牛街上的11个小区改造了污水管网,做了墙体保温。老旧小区改造这项惠民工程真正暖了老百姓的心窝。
据呼和浩特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老旧住宅小区1535个,面积220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约40万户。2011至2014年我市共整治改造老旧小区1123个,还有400多个小区需要改造。根据未改造小区存量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市的财力现状,拟利用两年时间,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前把需要改造的小区全部圆满改造完成。
“窗户比以前严实了。”做了外墙保温,家里暖和多了。”“小区院里绿化了,还安置了体育设施。”……老旧小区居民对改造过的小区赞不绝口,这项惠民工程切实解决了老旧小区居民迫切关心的吃水、用电、取暖等问题,实现了房屋居住安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节能改造落实到位、环境洁净美观的整治改造目标。
老旧小区改造只是我市创城惠民工程中的一鳞半爪。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把财政投入、公共资源、工作力量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2013年,我市本级财政预算结构进行大幅调整,压缩部门经费、“三公”经费等共计12.5亿元,投入到改善民生项目中,2013年我市用于民生部分的支出占到总支出的54%。2014年,全市各类民生支出共计1879869万元,占到总支出的60%以上。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2014年,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多项暖心民生工程,提升了首府居民的幸福指数:开工新建及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1所,完工22所;出台小学新生入学工作办法,8.5万名非本市户籍学生获得同城化待遇,“择校”问题得到缓解;8家改革试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让利患者644万元;建立乡村医生巡诊制度,方便2.8万偏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改造、新建、回购文体馆18处,新建续建剧场6个,改造后的老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全市基层文化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85%以上。
首府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改善民生的过程中,着眼于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医疗、教育等民生成果由市民共享,城市的文明活力正在凸显。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参保人数—再刷新,低保标准再次提高,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推进,各种帮扶日见成效。
去年,呼和浩特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96元。全面落实原国有集体企业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救助政策,惠及10427人,补助保费4700万元。完善了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将大青山前坡及城市规划区内失地农民纳入政策覆盖范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30元,年度报销封顶线提高到12万元。将城乡80周岁以上享受低保老人全部纳入高龄津贴发放范围,5053名老人受益。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96个、39150套,基本建成38515套,配租公共租赁住房5024套、廉租住房1907套。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已构建起以城乡低保为主的救助体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网”不断织密。目前,全市基本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去年,我市结合实际出台了《呼和浩特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办法(试行)》,通过“劳动力系数法”统一核算口径,为今后准确认定低保对象,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救助提供了政策依据。今年,我市还将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改革,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通过完善各种养老为老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
改善民生无止境。去年,首府呼和浩特市下大力气实施了自治区“四个一”重点民生工程,民生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23.9万户低收入农民领到取暖用煤补贴,1475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领取了一次性资助金,“零就业家庭”中54人在政府帮助下实现了就业,350个村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四个一”工程的实施让更多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今年呼和浩特市还将实施多项惠民工程,包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以上,大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特殊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按照已出台政策,解决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原国有集体企业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救助,研究解决旗县参保人员住院报销及时结算问题;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全年完成300个老旧小区的系统性改造,用好用活棚户区改造资金,围绕城市重点项目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全年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2万套;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确保城市快速路全线通车,力争地铁一、二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推动机场迁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改造维修小街巷42条,新增公交车400台,新增公共自行车2900辆等。
民生无小事。在创建中,群众看到的变化多了,得到实惠多了,参与热情就高涨了。当创城成为每个人的愿望,“赶考”无疑会轻松很多。(记者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