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是个召庙之城
大召寺,作为呼和浩特的召庙代表在青城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今天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召庙之一。历史上的各个寺院给城市带来的繁荣景象,在今天看来是呼和浩特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呼市有一句话形容召庙说“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可见,当时呼和浩特喇嘛庙的数量和规模是相当的可观。
大召东仓在哪儿呢?
大召寺最东边的一处院落叫做东仓,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大召西仓,大召东仓又叫菩萨庙,是七十二个绵绵召当中排行第一的庙宇,后因年久失修而逐渐的破败。在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时候,大召寺恢复重建了东仓,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东仓的样子。在呼和浩特的历史中大召东仓有很重要的价值,说呼和浩特的历史不得不提到东仓。
为啥叫“塞外天桥”?
特别是在旧社会的时候,呼和浩特这座不大的城市里面,大召东仓是最繁华和最热闹的地方,说书的、唱戏的、拉洋片的、摆西洋镜的、卖油璇儿的、卖焙子的、贩卖杂货做生意被叫做提吼的,还有众多的小吃摊,耍杂技的民间艺人,还有各种叫卖和吆喝上,这些无不透着老呼市那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和民俗百态。人多人认为东仓与北京的天桥十分相似,所以大召东仓也被称为是“塞外天桥”。
大召东西仓是大召的“两翼”
大召东仓从大召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和结构来讲,是一个以中间为主体的两翼,就是说东仓、西仓是一个翅膀,大召主体的一个翅膀,它好像是辅助建筑,但是它对于呼市来讲,实际上这个地方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塞外天桥”式的一个商业活动地摊文化,相当繁华的一个地方。
大召东仓主要是三个部分:一个是菩萨殿;一个是公中仓,就是管理大招喇嘛的一个机构;还有一个叫印务处的,这个印务处的权力就比较大了,当年所有呼市地区的喇嘛庙都归这里管。实际上是大召的一个行政机构了。
大召东仓当年的繁华似锦
过去一进东仓就有一个大莜面馆,现在我们都觉得莜面是健康营养食品,但是在过去它只算是粗粮,很多贫困人家没有更多的钱买细粮没办法才吃莜面,在那个大莜面馆里用的是大粗瓷盘、兰花盘,再弄一些土豆丝,腌制的咸菜,尤其在夏天,自己弄一盘以后,可以到门外自己随便吃,或蹲,或坐,或站,所以有三分的恣意,七分的潇洒,这种舒服劲儿在其他馆子里是看不到的。
当时的莜面没有现在的佐料那么复杂,就是咸盐汤,有点醋,酱油也很少,就是有点葱花辣椒往里一放,味道很不错。
大召附近除了莜面还有炸糕、酥豆腐、油条、煎饼等小吃,比较有名的就是稍麦,到中午就是煎稍麦了,有名的就是德顺源、庆荣源、荣升源、同和轩这几家,这些稍麦馆用的茶水都是红砖茶,一般都沏得非常酽,而且选用的就是玉泉井的水,十分甘甜。
除稍麦以外的面点就数焙子卖的种类多,比如三角焙子、油酥焙子、糖锅盔、素油璇、肉油璇、黄油焙子、冰糖三角焙子……
在大召东仓做小买卖的人也太多了,还有酒馆、茶肆、烟摊、王一贴膏药店。
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大召东仓的评书摊。当时的艺人都是巡回演出,流动艺人走江湖的,咱当地的说书艺人叫王芬年,这个人有个嗜好就是吸大烟,因此穷困潦倒,后来得了外号叫“穷王”。他说书不流动,他的书摊就在大召东仓往北拐角的位置,再走就走到大召的殿后边去了,他就在那么一个拐角处,有那么一个小书摊。他说的主要是几部书,一个是《大八义》,一个是《三侠剑》,另一个就是《童林前传》。这个人说书说的有声有色,他那个嗓子不是特别好,但是就像是云遮月那种嗓子,从低处往高处,说到那个紧张的地方,他就突然拍案而起,观众的情绪调动的非常好。
曾经的塞外天桥,如今已被新的建筑和各方面因素所取代,但是老呼市的故事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
(资料来源: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城市生活广播印象青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