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的励志故事
胡社光16岁离家闯荡荷兰
“东北大棉袄”系列其实只是善于在T台上制造话题的胡社光,在日常生活中截取的一个片段。对于胡社光,大棉袄意味着母亲、姥姥、姥爷与童年时期不可磨灭的关于亲情的记忆。
1974年,胡社光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随父母搬到了呼和浩特。童年记忆里的呼和浩特,胡社光至今珍藏心底。
1990年,胡社光16岁,从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因为热爱美术,迷恋梵高,他带着50元美金和自己的梦想,只身去往他向往的天堂——荷兰,一段励志旅程就此开启。
少年的内心热血沸腾,然而跨出国门才发现,梦想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胡社光告诉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他和那个年代很多出国求学的年轻人一样,为了挣钱,到餐馆打零工,每天洗碗打杂连轴干,动辄被打骂,吃苦还受辱,吃住在餐厅,半年时间没出过餐厅的大门。
和赚钱一样,学习也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在餐馆,胡社光每天早早干完活,挤出时间偷学荷兰语,半年背会了荷兰字典。
从不懂荷兰语,到“荷兰通”,有了语言沟通能力,加之热情勤快,胡社光不久从后台打杂工被“提拔”到前台做服务生。这犹如在黑暗的小屋中,为胡社光打开了一扇透亮的窗户。他借机和就餐顾客沟通,很快找出一条考学之路。
胡社光开始白天打零工,夜晚复习,最终被3所大学同时录取,他选择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攻读设计专业。面对昂贵的学费和房租,他在离校很远的郊区租房住,每天坐4个小时火车去上学。课余时间在餐厅、超市、酒吧打了3份工,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忙起来还曾在汽车站过夜,甚至睡在街头。
胡社光格外珍惜辛苦换来的大学课堂,学习中他很快领悟到国内和国外服装设计理念的差异——国内讲究服装实用性,而国外更突出设计理念和灵感。大二时,胡社光成立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室,将中西服装设计理念合二为一,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挖掘灵感,自己掏钱购买服饰材料,短时间内制作了大量突破常规理念的时装秀,在刷爆众人眼球的同时,成功将自己创立的服装品牌“Hu”推向了市场。
就此,胡社光开始成就一段格式标准的励志故事——从事服装设计近20多多年,已经拥有6个高档服装定制品牌,在欧洲各国时装界享有声誉;是荷兰皇室的御用晚装礼服设计师,曾为荷兰女王设计礼服;担任多届世界小姐、欧洲华裔小姐评委、艺术指导……
2012年3月,胡社光带着“很有意思”的“逆·反”时装秀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开始了他的寻找东方精神之旅。
参与“东北大棉袄show”的胡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