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和睦敦厚的家风、友善正直的民风、诚信敬业的行风,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基本组成,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维护乡风民俗的民约、体现人才培养理念的校训、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行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日常化、生活化的重要规矩。
即日起,本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将在原有《行规》《民约》《校训》3个子专栏的基础上,新增《家风》《行风》《民风》3个子专栏,与您共同寻找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和风细雨,泽润你我的心田。
原标题:婆婆105岁,儿媳83岁,儿子81岁。逢年过节,5代人相聚——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每逢晴好天气,顾介庭老两口都要陪着老太太出来转转
太阳的斜晖洒向周华的满头银发,她温暖的目光落在轮椅里的老太太身上,眉眼间都是慈爱的笑意,就像母亲看着自己的婴儿。
蔚蓝的晴空下,83岁的周华推着105岁的婆婆周天,与81岁的丈夫顾介庭一起缓步走在初夏的日光里——真是一个美好的下午。
“你到哪儿了?好,我一会儿去院门口接你!”电话里,81岁的顾介庭耳力聪敏、嗓音洪亮。5月13日下午,记者依约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北路原监狱管理局附近等了许久,等来的却是他83岁的老伴周华。
“老头在那边没等上你,我转过这边来看看,赶紧走,这会儿老太太一个人在家呢。”周华说着,拽起记者的胳膊就走,虽已年逾八旬,腿脚依然利索。
周华说的老太太是她的婆婆周天,今年105岁。与顾介庭结成“娃娃亲”后,周华和婆婆的亲缘延续了70年。年轻时,婆婆为儿子儿媳做好后勤保障,先后帮助他们看护了5个孩子,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婆婆年迈后,周华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尽力照顾婆婆,干什么事情都要先征求她的意见,还自学中医、古方,为婆婆调养身体。
“老太太是苦命人,26岁守寡,就一个儿子,这辈子不容易。”周华告诉记者,婆婆周天1910年生于江苏农村,顾介庭幼时丧父,她独自把这个唯一的儿子抚养长大,还长年伺候年迈的公婆,省吃俭用培养儿子读书。1956年,顾介庭随支边大军来到内蒙古。4年后,周华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追随而来。安顿好老人的周天,也于1961年离开江苏老家,前来照顾儿子一家的生活。
“9天!路上走了9天!”这时,端坐在沙发上的老寿星抬手捋了一下自己整洁的白发,话语里依然是浓重的苏北口音。几十年间,顾介庭的工作先后辗转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最后在内蒙古未成年犯管教所任职,老人一直跟随在儿子儿媳身边,看护孩子、打理家务和财务。
调到内蒙古后,因为单位人手不够,周华常常一个人干三四个人的活儿。“忙得顾不上管家里的事儿,老太太经常把孩子抱到单位来让我喂奶,每次她都会给我带口吃的。”
退休后,周华一心想让婆婆享点儿清福,而身体康健的老太太非但拒绝被照顾,还要帮着看护重孙。心怀感恩的周华尽量顺应婆婆的心意,尽量满足老人家的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婆婆年岁渐长,主动把家中的“财权”交给儿媳妇掌管。即便如此,无论大事小情,周华还是会主动征求婆婆的意见。“院子里种点儿什么,都要听她安排,我们干活时她都要在旁边看着。”周华说。
对于周天来说,周华不仅是儿媳,还是她的家庭医生。“老太太脾气不好,有时候特别固执,生病了不去医院,谁也劝不动,都拿她没办法。”顾介庭说,母亲1986年生了一场大病,半身麻木不能下地,却担心给孩子们添麻烦,坚持不去医院。周华就按照老人的意见学习中医针灸,一边学习相关书籍,一边在自己身上试针。
功夫不负有心人,治疗了一段时间,老太太的病竟奇迹般被儿媳治好了。1992年,周天摔伤了腿,还是坚持不去医院,周华就用自己学习掌握的古药方为她治疗,精心照顾婆婆的生活起居。老太太的孙子和重孙们也经常探望照料老人。
“都抢着给送饭,老太太吃剩下的他们也不嫌弃,端起来就吃。”顾介庭说,几经周折,老人的腿伤终于治好了,“现在年纪太大了,出外需要轮椅,在家里还能拄着拐杖走动。”
2010年,时逢周华老人百岁寿辰,儿媳问她想要什么,她一句“我想回老家看看”,让一大家子人立刻忙了起来。他们先通过体检确认老人身体没问题,然后确定由周华和周华的女儿、孙女陪着老人一起回江苏探亲,还带老人到苏州、无锡、南京等地旅游了一圈儿。
几十年的岁月里,一家人相扶相敬、人和业兴。顾介庭如今也有了重孙,逢年过节,5代人聚在一起,就是30多人的大场面。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个家庭就获得了回民区妇联评选的五好家庭等荣誉称号,2010年周华被自治区老龄委授予敬老孝星荣誉称号,2012年周华被评为回民区第三届道德模范。今年,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长寿家庭又入选自治区“草原儿女赞·最美家庭”标兵户。
而在周华看来,什么都没有老太太重要:“有时候老顾为一些事情烦心,也跟我闹别扭,我就跟他说,你都八十几的人了,家里还有个妈,咱们多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