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亿,108个村庄,2014年,土默特右旗结合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活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以前的土右旗威俊村,土村路中间的河槽,到处都是垃圾,臭气熏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有抱怨,但又习惯了这恶劣环境。去年,威俊村开始美化村容村貌,对河槽进行了集中治理。原来的垃圾沟、臭水沟变成了现在的景观河。潺潺清水,淌过村庄,让这个青山脚下的小村庄真正依山傍水。
环境美了,人们的行为也美了。现在,哪怕一丁点的垃圾都不会有人再往河里倾倒,人们开始习惯这美丽环境带来的美好享受。紧闭的窗子打开了,紧掩的门也打开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三五成群,喜笑颜开,唠唠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推开镶嵌金色“福”字的红色大门,走进贺成全村村民刘金叶家的独门小院,记者看到,硬化的院子里一大一小两间房屋,红色的屋顶瓦片,灰色的飞檐,白色的墙体,金色的铁门、窗框,窗沿儿下、墙角边黄褐色的瓷砖,屋顶上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甚是气派,走进屋里,明亮的地砖、漂亮的灯饰……,记者感叹,这屋内的装修和城里也没有多大差别。2室1厅1厨1卫,厨房里抽油烟机,卫生间里热水器、座便器一应俱全。
“厕所搬到了家里头,上厕所不用出门了,房顶上还统一安装了热水器,能在家里舒舒服服洗个热水澡,这要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看着这屋内的一切,刘金叶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
2014年,土右旗贺成全村实施整村改造,建成农民新居50户,并配套建设了道路、广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今年,贺成全村将继续建设50户农民新居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陆续将会有更多村民像刘金叶家一样从危旧房中搬入农民新居。
近年来,随着土右旗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耕作、经营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农业机械集翻地、播种、施肥于一体,让农民摆脱了过去繁重的人工劳作。支农惠农的政策、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农民富裕了,空闲时间多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土右旗加大了对农村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室、村民阅览室等活动场所在土右旗乡村遍地开花。
美岱桥村文化广场建成后,跳广场舞成为了这里村民的新时尚。宽敞整洁的广场上,绿树掩映,花草缀饰,亭台、雕塑搭配得恰到好处。有事没事村民都喜欢去那里溜达溜达,乘乘凉、散散步、聊聊天、跳跳广场舞,好不热闹。广场上的环园水系成为了孩子们的水上乐园,嬉戏打闹,尽显童真。
“实施‘十个全覆盖’,人人心里乐开怀,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美岱桥村文化活动室里,张翠英和她的搭档唱着新编的二人台。“早上跳跳广场舞,下午唱唱二人台,现在的生活好不自在”休息间隙,张翠英告诉记者。
“真是稀奇,过去用过的农具都摆在这了”。美岱桥村民俗博物馆里,74岁的村民赵大娘用颤巍巍的手触碰着曾经的年代记忆。
机械化种植,让村民最富有感情基础的古老农具走进了这个新建的民俗博物馆,成为了历史,但却留住了乡愁,留住了这个全国传统古村落的集体记忆。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记得住乡愁”,土右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突出村庄生态环境的整治改善,更结合各村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留住美丽乡村的美丽乡愁。(特约记者陈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