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得失谈
宋生贵
《追梦》这部作品得失俱在。
其最显然的可取之处,是题材。这是一部反映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主义作品。当代文学中表现学校生活的作品不鲜见,但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反映当前中学教育面貌与教育改革的,却很少;当下中国的中学教育无论是其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还是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确实问题多多,值得关注与思考。长篇小说《追梦》直面当前中学教育现状及问题,展现追求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改革的新图景,生活感很强。
《追梦》从陆景春由一个农家子弟逐步成长为教师、校长、教育局长的艰辛努力中,深入剖析了一个农家子弟诚实、善良、上进、奋发有为的性格,向人们展示了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种种乱象。作者通过陆景春的行动,积极倡导多种方式办学,展现出对如何推进中学教育改革的思考,如大胆尝试公投民办的模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把政府办不好或办不到的事交给社会来办,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办学放权给校长、择校放权给学生,监督放权给家长等。其理想中的目标是,努力实现由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的梦想。这便是作者着意表达的所追之“梦”。
通过多次修改,《追梦》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较前确实有所提升。尽管如此,依然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其一,作品现实感很强,但文学性较弱。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太生活化,读后有如现实生活情景的实录。小说中因为择校、转学而引出的各种关系的纠缠,欢送陆景春荣升教育局副局长的活动等场景,都写得太过平实与琐碎。而且这些事情与活动主要以作者的从旁陈述与人物间的对话予以推进,缺乏必要的情境描写与虚实处理,读来觉得有些沉闷,没有艺术情境性与虚实相生的美感意味。
其二,作为一部反映当前中学教育及办学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应该有更开阔的背景,触及更多的社会层面。作品过多局限于一个地方的现状,而且只是单线条、串联式的结构线索,使作品在内容表现上显得平面化与简单化。
其三,小说《追梦》在情节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单线条、平行式推演;二是基本节奏平铺直叙,缺少变化,这不免会使作品产生冗繁之感。
另外,大概因作者对作品所选取的题材太熟悉了,其中有的是自己亲见亲闻、甚至是曾经亲历亲为,所以在写作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未能适时地抽身而出,以形成一定距离感而审视之。这很有可能是其在小说架构上形成单调与平实的一个原因。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