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我们村的故事】东棚子村:日子越过越红火
内蒙古新闻网  15-05-26 08:46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原标题:东棚子村:日子越过越红火

  5月18日,记者走进回民区东棚子村。东棚子村紧邻110国道,北接大青山南坡,主村道宽敞平整,家家户户的房子色调一致,面积都差不多大,330平方米的房子全都有着红红的铁门,看上去十分气派。这些年,东棚子村因拆迁改造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村民们渐渐富裕起来,家家户户都有车,再过一段时间,还将搬进楼房居住。

  越搬越好

  翻阅史册,东棚子村在清代属于土默特左旗霍家村霍家的土地,霍家每年在此地搭盖凉棚供雇工休息,后有山西张姓和李姓农民来此租地定居,因村庄坐落于霍家村东,故得名东棚子村。解放后,该村属土默特左旗台阁牧乡,1956年划归回民区攸攸板镇。

  张八金今年58岁,是土生土长的东棚子村人,他的祖辈们最早从山西来到东棚子村,他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6年。他说,最开始东棚子村只有8户人家,他的祖辈就是其中的一户,后来,村里的人渐渐多起来。现在村里的户籍人口有300多人,由于地处呼和浩特市郊区,紧邻110国道,东棚子村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此常住,村里的人口共有1000多人。

  “起初,东棚子村是靠山居住,村民们都在大青山山根下住着,家家户户都是土房子,取水困难,出行不便。上世纪80年代,由于饮水困难,东棚子村的村民集中迁移到了山下现在的位置,村里集中打了深井。搬到山下后,勤劳的村民们纷纷搞起了运输业,靠拉沙子、石头等渐渐改善了生活,都盖起了现在的砖房。”张八金说。前些年,东棚子村集体在110国道旁盖了门脸房,村民们都分了一套330平方米的门脸房,每户村民每年都能拿到3万元左右的房租。这些年,村民们通过打工、房租、征地,日子越来越富裕了,现在的东棚子村正在进行拆迁改造,已经在村里建起了楼房,不久之后,村民们还要集中搬到楼房去住。

  不用为养老发愁了

  “大街小巷都铺了柏油路,下了雨进家脚上不沾泥。”84岁的村民寇二女笑容满面地说:“村里的变化说也说不完。”

  这天,村里有二人台表演,寇二女和老伴儿吕英光一起来到村里的小广场,准备看表演。吕英光今年83岁,拄着拐杖的他有点耳背,说起现在的生活,他笑了笑:“现在的生活多好啊!”

  “现在的日子真是好了,我的3个儿子都是瓦工,两个姑娘也都上班,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多,很热闹。”最令寇二女高兴的是,自己领上了养老保险,不用为养老发愁了。

  对于未来,东棚子村早已有了规划。记者从东棚子村村委会了解到,东棚子村是呼和浩特市新农村示范村,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大青山前坡生态改造,全村规划建设占地400亩共计43万平方米的村民住宅小区,住宅小区内建设农贸市场、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医疗卫生站、休闲广场、配套商铺等。目前,村民住宅小区一期、二期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底全部投入使用。(文/本报记者刘惠)

[责任编辑 魏莉 ]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墒情良好 备耕扎实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