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棚子村:日子越过越红火
5月18日,记者走进回民区东棚子村。东棚子村紧邻110国道,北接大青山南坡,主村道宽敞平整,家家户户的房子色调一致,面积都差不多大,330平方米的房子全都有着红红的铁门,看上去十分气派。这些年,东棚子村因拆迁改造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村民们渐渐富裕起来,家家户户都有车,再过一段时间,还将搬进楼房居住。
越搬越好
翻阅史册,东棚子村在清代属于土默特左旗霍家村霍家的土地,霍家每年在此地搭盖凉棚供雇工休息,后有山西张姓和李姓农民来此租地定居,因村庄坐落于霍家村东,故得名东棚子村。解放后,该村属土默特左旗台阁牧乡,1956年划归回民区攸攸板镇。
张八金今年58岁,是土生土长的东棚子村人,他的祖辈们最早从山西来到东棚子村,他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6年。他说,最开始东棚子村只有8户人家,他的祖辈就是其中的一户,后来,村里的人渐渐多起来。现在村里的户籍人口有300多人,由于地处呼和浩特市郊区,紧邻110国道,东棚子村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此常住,村里的人口共有1000多人。
“起初,东棚子村是靠山居住,村民们都在大青山山根下住着,家家户户都是土房子,取水困难,出行不便。上世纪80年代,由于饮水困难,东棚子村的村民集中迁移到了山下现在的位置,村里集中打了深井。搬到山下后,勤劳的村民们纷纷搞起了运输业,靠拉沙子、石头等渐渐改善了生活,都盖起了现在的砖房。”张八金说。前些年,东棚子村集体在110国道旁盖了门脸房,村民们都分了一套330平方米的门脸房,每户村民每年都能拿到3万元左右的房租。这些年,村民们通过打工、房租、征地,日子越来越富裕了,现在的东棚子村正在进行拆迁改造,已经在村里建起了楼房,不久之后,村民们还要集中搬到楼房去住。
不用为养老发愁了
“大街小巷都铺了柏油路,下了雨进家脚上不沾泥。”84岁的村民寇二女笑容满面地说:“村里的变化说也说不完。”
这天,村里有二人台表演,寇二女和老伴儿吕英光一起来到村里的小广场,准备看表演。吕英光今年83岁,拄着拐杖的他有点耳背,说起现在的生活,他笑了笑:“现在的生活多好啊!”
“现在的日子真是好了,我的3个儿子都是瓦工,两个姑娘也都上班,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多,很热闹。”最令寇二女高兴的是,自己领上了养老保险,不用为养老发愁了。
对于未来,东棚子村早已有了规划。记者从东棚子村村委会了解到,东棚子村是呼和浩特市新农村示范村,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大青山前坡生态改造,全村规划建设占地400亩共计43万平方米的村民住宅小区,住宅小区内建设农贸市场、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医疗卫生站、休闲广场、配套商铺等。目前,村民住宅小区一期、二期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底全部投入使用。(文/本报记者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