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地面空中协同作战演练。

展示排爆机器人。

心肺复苏操作演练。
热闹背后有点冷,科普氛围不够浓郁
据了解,本届的内蒙古科技活动周活动涵盖了展示创新成果、开放高端科技资源、开展专题科普活动等,活动内容和往年一样都十分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活动在实际效果等方面还有欠缺。
记者发现,启动仪式活动现场,一方面是热热闹闹的演示场面,另一方面人们的关注度却有些“冷”。
许多参展单位都带来了与自己业务相关的科普知识展板,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在主席台两边,但是除了靠近主席台两侧的展板有人驻足观看外,后几排的展板一上午几乎“无人问津”,有的桌子上摆放的科普折页甚至一本也没有发出去。
活动当天,会展中心内正举行全区性的大学生招聘活动。许多大学生参加完招聘会后会在广场上转一转,但尽管如此,偌大的广场上,参观的人也并不是特别多。
另外,启动仪式上的一些活动也缺乏新意,和往年相差无几。许多展示活动对于第一次见的人来说很新奇,但看过一次两次后便再无“看头”。这一点,已连续多年参加科技活动周的内蒙古天文协会会长张乙宁感触很深:“每年来参加的单位都差不多,一些单位就是把自己现成的东西带来,有什么展示什么,变化不大。”
每年的科技活动周,都会有一本由活动周组委会编印的活动指南小册子,里面细述科技周的各项活动内容。但当记者按图索骥进行采访时,却发现活动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
19个科研院所和大学对外开放活动是本次科技活动周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开放活动旨在打破科技科普资源的不对称,让更多资源下沉,让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接触科技,体验科技魅力,激发创新创造兴趣。但记者致电几家单位发现,这样的活动并没有开展起来。一些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只对本校学生开放,另外一些虽然对外开放,但上门参观的人并不多。一位高校实验室负责人表示,即便不是在科技活动周期间,也很欢迎公众参观实验室,但主动联系预约的单位或个人却始终很少。
此外,在科技活动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许多活动简单无创意,很多单位仅仅是挂挂条幅,或在自己单位网站上发一些相关知识。一些以体验为主的科普基地,虽然平时也开展一些科普活动,却与公众互动不够,在科技活动周期间也照样少有人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