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东瓦窑村:曾为绥远城烧砖
内蒙古新闻网  15-05-28 16:31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原标题:东瓦窑村:曾为绥远城烧砖

  5月25日10时许,天气渐渐热了起来,东苑小区南墙车棚外的阴凉地,一些老人搬着凳子聚在这里,闲聊往日时光。自从平房搬进东苑小区F区,不再种地以后,他们的生活就大抵如此,日复一日。他们是东瓦窑村的村民,原来的村庄早已变成高楼林立的城市,只有他们心中,还留存着东瓦窑村原来的样子。

  起源于清代

  “那时的东瓦窑村很大,北至新华广场一带,南到新希望街,东接农大东区,西至满都拉宾馆,都是东瓦窑村的辖区。当时村里有周、刘、冯三个大姓,各自住在村中的不同位置,特别繁荣。”花甲之年的刘姓村民,说起当年的东瓦窑村,仍然满是自豪和激动。据这位刘先生介绍,东瓦窑村是个老村子,起源于清代,在建绥远城(新城)时,需要大量砖瓦,这个村子就成为烧制砖瓦的地方,因为位于城东,故得名东瓦窑村。因为东瓦窑村的土适合烧制砖瓦,在刘先生小的时候,村里还有烧制砖瓦的窑洞。

  呼和浩特市民谢荣霄曾作有《旧时东瓦窑》一文,他考证称:据传早在清代初期,就有山西省定襄县一周姓人家来东瓦窑村定居,历经三代,起名周富村。清乾隆初年,建绥远城(新城)时,因烧制砖瓦得名东瓦窑村。虽然这里是烧砖烧瓦的地方,村民们却住着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随着村庄的发展变革,到了刘先生小的时候,村里除了周姓为第一大姓外,刘姓、冯姓也成为村里的大姓。

  东瓦窑村另一位姓刘的先生今年55岁,他告诉记者:“东瓦窑村经历过为新城烧砖的时期,也经历过生息繁衍人丁兴旺的辉煌。但我听家里的老人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村里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瘟疫,那时候每天都死很多人,大家不敢出门,断定这家人有没有人活着,往往就是早晨起来远远地看一下他们家里的烟囱,如果冒烟就说明里面还有人活着。”

  流金岁月的光辉历程

  今年68岁的郭秀珍,1968年嫁到东瓦窑村,那时她只有21岁。回忆起当年的流金岁月,郭秀珍笑着说:“那时东瓦窑村有几百亩上好的田地,都是水浇地,村大队分4个生产小队,都是种蔬菜的小队,还组成一个运输队。由于地好,东瓦窑村地里产量大,饿不着,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那时,能嫁到东瓦窑村,确实是让人羡慕的。”

  据郭秀珍介绍,如今的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师大附中及十八中所在地,都曾是成片的平房。那时的村民,为了呼和浩特市建大学、建工厂,腾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平房,举家搬迁,为首府建城做出了贡献。东瓦窑村村民刘先生颇有些怀念地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居住的祖屋,就在如今的十八中南墙处。

  到了1999年前后,东瓦窑村只剩下近400亩田地,就在如今的东苑小区和东瓦窑菜市场一带。为了盖楼房,东瓦窑村的村民让出了最后一片土地,直到2005年,他们才搬进东苑小区F区,也就是东苑小区最南端的几排楼房里,从农民变成了市民。

  郭秀珍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生活是比过去好多了,我们住在楼房里,每天没事就下楼和大家聊聊天,每个月还可以领到政府发的785元社保金。”但是,郭秀珍也抱怨说,现在物价太贵了,他们年龄大了,也没了土地,没有合适的工作能干,总希望能有再多一点的增收渠道就更好了。

  城市要发展,城市里的人也希望生活得更好,东瓦窑村的旧貌,已随着最后一片土地的开发换了新颜。过往的岁月,只在村里老人的记忆中留下痕迹,在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故事里留些细节,怕是再过上几十年,这些痕迹和细节,也会变得无迹可寻了。(记者王树天)

[责任编辑 魏莉 ]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墒情良好 备耕扎实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