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府转型直逼一流
——新常态下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上篇)
呼和浩特至今仍在经济下行压力的阴霾下畅快地呼吸。
2014年,首府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进入中国重点城市发展质量30强,位居第10,是自治区唯一入选城市。
2015年好势头仍在延续。头顶中国乳都、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光伏应用示范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等一个个炫丽的光环,6大示范园区紧密布阵。
这让新常态下更加理性的呼和浩特,依然可以高调地宣称:建一流首府城市,打造一流的首府经济。
“乳都”出海,以国际品质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中国乳都”这一次引发全球关注,起因于伊利的“全球织网”战略。
2013年以来,伊利频频向海外出手,实现了在大洋洲、美洲、欧洲的资本布局。
在美国,与DFA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全美规模最大的奶粉厂;
在意大利,与斯嘉达结盟,推出纯进口欧洲牛奶;
在荷兰,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立中国乳业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
在新西兰,建立目前全球最大的乳业一体化生产基地。
此外,还与国际三大质量巨头——瑞士通用公证行、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英国天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升级伊利全球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2014年,伊利跻身世界乳业10强;另一乳业巨头蒙牛也进入世界乳业14强。
中国乳业与世界乳业的不断融合,让“乳都”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年,伊利与蒙牛两家的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成为呼和浩特第一个超千亿产业集群。
在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看来:“主攻海外,就是要让企业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的提供者。”
这样的愿景对呼和浩特而言,不只针对乳业,而是整个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草原生态环境,呼和浩特对零污染、纯天然的绿色品牌的打造显得得心应手。
和林县创造了“蒙”字号军团横空出世的奇迹。除蒙牛外,蒙羊、蒙草、蒙树、蒙粮等本土企业渐成气候。
最令人叹服的是,不少企业还建立了全产业链体系。用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树春的话说:“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武川县由于远离城市、气候高寒,莜麦、荞麦等纯天然绿色食品走起了高端路线,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是呼和浩特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土左旗土壤肥沃,水草丰美,成为首府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和饲草料基地。
清水河县主打以油粮为主的经济作物和以小香米为主的小杂粮,蒙清、伊牛等一批知名小杂粮品牌攻入国内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现拥有各类农牧业龙头企业267家,实现销售收入1287亿元,占全区33.2%。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占全区18.4%。
更多的草原品牌正在走入人们的视野。蒙羊和蒙草抗旱已显露出星相,分别成为“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强势企业”和“中国上市潜力企业50强”。
这一切都预示着,呼和浩特正在从单纯的“乳都”成长为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去年,内蒙古农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特色内蒙古馆一上线,即告火爆。700个门类的农畜产品,引来了上亿元的订单和500万网民的关注。
热卖的原因只有一个:对草原绿字号的信赖。
难能可贵的是,跟随着伊利的世界步伐,不少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谋划实施“走出去”战略。闫树春就表示:“下一步要立足国际,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乌拉圭优质肉羊资源地域进行产业布局。”
他的目标与伊利、蒙牛如出一辙:让中国食品得到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硅都”升级,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渐露星相
2004年11月20日,内蒙古首座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成功投产发电,可谓是呼和浩特清洁能源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离首府获批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城市仅仅过去了10个月。
这样的力度与呼和浩特日渐成熟的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不无关系。
地处蒙西电网的枢纽位置,呼和浩特有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曾经流传已久的“北京亮起的5个灯泡中就有4个是内蒙古点亮的”,指的就是托县的大唐托电。这让首府成为名副其实的“电都”。
呼和浩特并未就此满足,近年来积极进行结构转型,在火电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紧打造“中国硅都”。
得益于呼和浩特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较低的电价,吸引了中环、晶环、神舟硅业、晟纳吉、华夏聚光、山路集团等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在此扎堆儿,带动了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
而且呼和浩特起步就开始谋划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从上游多晶硅、单晶硅生产,到中游太阳能电池板再到下游太阳能电站,应有尽有。
尤其是被批准成为“全国光伏应用示范试点城市”后,这一路线图更为清晰了。
目前,呼和浩特光伏产业园已引进7家光伏生产企业,3家光伏电站投资企业,形成年产多晶硅5000多吨、单晶硅10000吨、电池组件100兆瓦、石英坩埚3.6万只的规模,有望成为内蒙古最大光伏产业集群。
链上的终端产品——光伏发电应用也已拉开帷幕。全市在建8个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74万千瓦。
与此同时,风电产业同步发展。大唐山西新能源10万千瓦风电开发项目,在清水河已完成测风工作,龙源电力、中国华能、北京华锐、华润新能源、内蒙古大唐、内蒙古华电风电项目已签订合作协议。
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让呼和浩特实现了海量的能源输出。
“呼和浩特外送电量已达239亿千瓦时,占全区的19.9%,位居全区首位。”呼和浩特市经信委副主任郭永在用数字说话。
据专家预测,光伏等清洁能源行业的回暖趋势,将使中国清洁能源进入大资本时代。
这为首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峡集团董事长卢纯对在呼和浩特搞清洁能源项目情有独钟。除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还进行了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在建新能源装机超过150万千瓦,投资规模达155亿元。
郭永在用了一个直观的对比:“全市电力装机容量两三年将突破15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半大亚湾核电站。”
它的另一个解读是:首府离全国最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又近了一步。
“智都”领跑,在西部中国制造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4年前,呼和浩特被确立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从此科技创新的DNA就融入了经济发展的血液里,开始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加速迈进。
内蒙古精诚绝缘子公司,因中标我区电力外送的首条特高压工程而一战成名。
业内人士却都熟知,这是首府一家来头不小的装备制造企业,曾经为北京奥运会场馆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供电、保电提供过安全可靠的产品。
而且,它还荣登了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企业榜,有内蒙古“隐形冠军”之称。
记者在生产车间见到了这些看起来像瓷瓶的绝缘子,正是它们打破了国外对此类产品多年的技术垄断,并成为国内3家具备给国家电网公司供货资质的企业之一。
据公司董事长张耀辰介绍:“达产后加原有的生产规模,公司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专业瓷绝缘子生产制造基地。”让他更加引以为傲的是,二期的全自动的流水生产线,全部是由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呼和浩特创造”。
像精诚绝缘子这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呼和浩特还有69家,其中25家属于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
这其中,最被外界看好的是“推动21世纪人类技术革命”的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产业。
作为首府新材料的领军项目,航天拓力F12高强有机纤维和浩源碳纤维等10余个项目一落地,就赚足了眼球。
一项接一项发明专利的问世,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把首府新材料产业带入了全国领先水平。
呼和浩特新兴产业的另一张王牌——生物技术,在领跑“创造”的路上走得也是顺风顺水。
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国际范儿的本土企业。
凭着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标准、国际化团队和国际化市场,把企业升级为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预防疫苗定点生产企业和首家农业部兽药GMP验收通过企业。
“我们拥有国内首家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这种国家级实验中心在北方并不多见。”金宇集团董事长张翀宇一语道破天机。
这样强大的科研实力,使金宇保灵在国内率先攻克了口蹄疫、蓝耳病等细胞悬浮培养技术难关,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引领行业技术升级,成为行业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企业。
除了动物疫苗,生命干细胞、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产业,均发育得挺拔壮硕。
“用不了几年,呼和浩特将是世界一流的动物疫苗基地、西部领先的干细胞产业基地和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基地。”金川开发区一位负责人断言。
自信的背后是“呼和浩特创造”的强大后盾。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共拥有各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2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到全区三分之一,均居全区第一。
还有一个更加利好的消息:去年,呼和浩特金山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将是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也是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呼和浩特市高层领导如此定位。
毫无疑问,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带动首府这个新晋“智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云谷”出招,剑指全国枢纽型云计算产业基地
“中国云谷”和林又迎来一个云计算的大佬。
2015年4月22日,浪潮集团与呼和浩特正式签约,拟投资2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浪潮云计算基地。
浪潮入驻的盛乐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建设正酣。
目前,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10余家知名公司已入驻运营;国家云应用检测中心、京东盛乐电子商务园等8个项目已正式签约;IBM等10家企业正在洽谈之中。
和林还只是呼和浩特25平方公里云计算布局中的一个区域块。
在城市东北方向的鸿盛工业园区,中国联通目前已建成一个机房楼,淘宝、聚友、蓝汛已入驻。
对于这个新疆土,云计算巨头们都憋着大招。
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就对呼和浩特的云计算基地充满期待:“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中国最大的云服务基地和亚太最大的互联网数据汇聚地。”
算起来,包括三大运营商在内的8家云计算企业,投资规模已达700亿元以上,建成后机架柜为2373个,各类服务器达到368万台。
“建成后,呼和浩特不仅是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而且将成为全国重要的枢纽型云计算产业基地。”呼和浩特市有关领导称,“这是一个科学的定位。”
“大数据是经济转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在与浪潮签约仪式上的一番话,道出了对云计算产业的厚望。
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富集的大数据资源,呼和浩特同步开始推进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链向上下游环节的延伸。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服务、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旅游、教育等都被揽入云计算应用示范的怀中。
其中,电子商务身手敏捷,在首府上演了速度与激情的传奇。
似乎一夜间,就涌现出了金海、金川、鸿盛、盛乐、玉泉等一批高规格的电子商务园,还分别申报了国家和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大举进入,伊利、宜齐商城、民族V购等一批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势如破竹。
一时间,首府云集了注册商务企业5070家,开展交易的1381家,电商服务企业109家,网店个体卖家8500家,交易规模占全区的四分之一。
呼和浩特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还催生了大量新型互联网信息服务,带动信息产业格局的整体变革。”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田建军认为。
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首府居民。一些电商与云计算结合的项目已经在呼和浩特落地:在倍全O2O电商体验店,只要点点手机超市APP,商品20分钟就可以到家,甚至足不出户,干洗衣物、收发快递便可搞定。
随着呼和浩特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云计算将会在智慧交通、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领域有更多的应用,为居民生活提供许多的便利。
昔日的呼和浩特,是丝绸之路上的节点,货物在这里集散。
今天的呼和浩特,凭借中国云谷,将成为中国信息交互的枢纽,从输出能源基地变为输出智慧中心。
而这一次,呼和浩特代表的是未来。(记者贾怡媛 王静宇 杨利伟 贾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