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包头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包头人民公园: 祖孙三代心中最美的乐园
内蒙古新闻网  15-06-09 15:53 打印本页 来源: 包头日报  
 

  人民公园,是张燕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对于如今32岁的张燕来说,小时候的人民公园是惊险的宇宙飞船,是高大的大象滑梯。对于她的妈妈60岁的赵阿姨来说,人民公园是无所不有的动物乐园。而对于10个月的孩子平平来说,人民公园是个热热闹闹的地方。

  妈妈心里的动物乐园

  坐落于东河区的人民公园建于1953年,那时赵阿姨才2岁。小时候,赵阿姨的父亲常带她去人民公园玩,在她的记忆里,人民公园就是一个动物园。

  “甚也有,狮虎豹狼狗猫鼠,你能想到的动物当时公园里全都有。”赵阿姨一边回忆一边走来走去,像是真的回到了当年的人民公园,“走着走着就看见大狗熊站起来趴在铁栅栏上,用两个小脚板板来回走。”她一边说一边踮起两只脚学着狗熊的样子来回挪了几下,惹得周围的人都笑了,她自己也笑了。“反正是甚也有。”赵阿姨将“甚”字的音儿拉得很长。“除了没有大象。”然后又数起来,袋鼠、野驴、野鸡子、老虎、豹子……

  在赵阿姨的童年印象中,人民公园就是一个动物园。事实也确是如此。

  有资料显示,人民公园1967年4月正式对外售票,当年在园内东侧辟地一万平方米作为动物园,建有禽兽笼舍,喂养鸟类22种,兽类8种。1987年,园内又新增30余种动物。

  当时,人民公园里的动物园是西北最大的动物园,拥有东北虎、非洲狮、金钱豹、黑豹、棕熊、河马、麋鹿、丹顶鹤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30多种。

  在赵阿姨那个娱乐场所缺乏的童年时代,人民公园里的那些动物们,无疑给了她很多童年乐趣。

  我们心里的游乐场

  虽然1987年人民公园增加了很多动物,但那时才4岁的张燕对此着实没有什么印象,她最喜欢的是人民公园里的游乐场。

  现在说起来,那都是张燕童年最快乐的地方。宇宙飞船,如今已经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孩子们来说,是“最高科技”“最有意思”的游乐设施,在张燕的记忆中仍然十分有趣。“像是一个倾斜的大盘子,孩子们在边上坐成一圈,飞船一启动就快速地旋转起来。从上往下转会有失重的感觉,大家都叫成一团。”张燕笑着说,如果现在还有,真想再去坐坐。

  除了最受欢迎的宇宙飞船,张燕印象很深的还有那座高大的大象滑梯,大象的鼻子就是锃亮的滑板。印象颇深是因为,张燕始终对它又爱又怕,对于那时小小的她来说,大象滑梯简直就像一座山那么高。张燕特别想滑又不敢,每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小朋友滑。“有一次,爸爸被我拧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抱着我上去滑了一次,周围的小朋友都笑翻了。哈哈哈哈……”

  对于妈妈印象最深的“动物园”,张燕不记得了。在她有记忆的印象里,人民公园里的动物已经不多了。很多年后,公园里又新增了激流勇进、空中降落伞、冲浪飞车等很多更加有趣的游乐设施。

  小宝宝也喜欢的地方

  妈妈老了,张燕成家了,她们心目中的人民公园早已今非昔比。如今的人民公园已经完全向市民开放,且不收门票了。因为不收门票,公园里的人比赵阿姨和张燕小的时候多很多,也热闹很多。

  每天早晨,赵阿姨和张燕都会推着10个月大的平平去公园晒晒太阳。

  公园里有人在唱歌,有人在跳舞,平平的姥爷每天都会在乒乓球场地里打乒乓球,热闹极了。每次看到上百人的自发队伍随着音乐节奏很有气势地走过时,平平都会在小推车里手舞足蹈,很兴奋的样子。妈妈和张燕不知道平平眼里的人民公园是什么样子,但她们知道平平和她们一样也很喜欢这里。平平在小树林里的土地上爬来爬去,仰头看着树叶的时候都是笑眯眯的。(记者 郭燕)

  -记者点评

  人民公园,静静地存在于这个城市里已有60余年,这个岁数对于人来说已经是花甲之年,但它却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面貌,从繁复到简单,从亭台楼阁到一抹绿意,它始终是每个时代的包头人的乐园。

  赵阿姨的动物园,是她印象深刻的童年。张燕的游乐场,是她最快乐的地方。而平平的黄土绿叶,是他在钢筋水泥林中能呼吸到绿意的小林子。人民公园,就是这样成为几代人的乐园。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足球宝贝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