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包头新闻   
微博
Qzone
包头市:加快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写在第二届中国·包头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暨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召开之际

  战略定位

  打造“五个基地”:国家马铃薯产业化示范基地、西北地区蔬菜集散地和自治区重要的优质肉羊基地、奶源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建成“一个屏障”: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发展目标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40万亩;羊存栏达到500万只、出栏达到800万只;奶牛存栏稳定在17万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0家,市级以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180家;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达到330个。

  重点任务

  构建一流的产业体系。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为切入点,继续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休闲产业,着力打造国家马铃薯产业化示范基地、西北地区蔬菜集散地、自治区重要的优质肉羊基地、奶源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建设一流的园区。加快建设4个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3个食品园区、蔬菜产业园区和30个产业基地。到2017年,当地70%以上农户进入园区和基地产业链。国家级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达到4个,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达到5个。全面建成食品园区,年加工能力达到160万吨,产品辐射西部市场,产值达到200亿元,解决就业3万人。

  培育一流的龙头企业。立足绿色农畜产品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围绕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休闲产业,引进中粮、雨润等国家级、上市龙头企业,培育打造10——15个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产业链条长、真正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形成基地建设和示范园区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创建一流的品牌。围绕品种、品质、品位,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形象,做实、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自主品牌。加快提升小尾羊“羊老大”“中国第一羊”,鹿王羊绒、骑士乳业、华鹿蔬菜、田丰种薯等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集中打造具有国内较高知名度的10个以上名、优、特农畜产品知名品牌。

  搭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坚持“大科技、大项目、大产业”理念,创建全国性、区域性农牧业科技示范窗口和展示平台。加快建设集科研、示范、推广、科普为一体的国家级产学研基地,全力构筑一流的现代农牧业人才和科研团队。

  打造一流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要坚持标准化生产,继续开展基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仓储、保鲜、物流、监测、追溯“一体化”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新格局。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地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保障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农畜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指出,要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是新形势下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富民强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举措。

  近年来,包头市紧紧围绕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一定位,深入实施“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坚持绿色、健康、安全、环保发展理念,优化“三带、六区”产业布局,强化政策推动、市场带动、龙头拉动和项目驱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全面建设“高、精、强”的现代农牧业。

  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15万吨、蔬菜110万吨、牲畜存栏400万头、奶牛存栏17万头,菜、薯、肉、乳自给率分别达到54%、100%、30%和100%。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0.7亿元,占GDP的2.8%,农村牧区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0元,继续位列全区各盟市首位。形成生鲜乳、肉羊和马铃薯3个全产业链,全市60%的农户进入产业链条,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的收入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50%以上。

  而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卢凤君看来,包头市现代农牧业虽然小有成就,但是,实现由“小散弱”向“高精强”发展,还需要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更需要倒逼运行的路线图。只有深入研究路径发展模式,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才能为包头市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清晰路径、规划部署、创新机制,促进包头市农牧业现代化与多功能化发展。

  那么,“少而精、小而强”的都市型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怎么走?“四化同步的农牧现代化和多功能化”的品牌模式,又该如何打造?

  抓龙头、建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全市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核心,依托万科、华鹿、明石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物流配送,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20万亩,带动农户1.5万户,实现产值40亿元;依托田丰、九华两大马铃薯龙头企业,促进商品薯产、销、加、储一体化和种薯“北繁南种”,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100万亩,南繁合作规模达到300万亩,带动农户2万户,实现产值15亿元;依托小尾羊、草原百盈、蓝色牧野等肉羊龙头企业,组建百万肉羊联合体和打造草原、有机羊肉高端品牌等,带动全市500万只肉羊养殖、加工、销售产业体系,带动农户5万户,实现产值50亿元;依托伊利、蒙牛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同时,支持源升、骑士、曲迷等当地企业,奶牛养殖规模稳定在17万头,带动农户7000户,实现产值30亿元;依托三主粮、北辰饲料、草原立新等特色产业和畅兴、花舞人间等休闲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3000户,实现产值20亿元。目前,包头市规模以上农牧业龙头企业达到149家。其中,国家级6家、自治区级30家、市级113家,上市龙头企业3家。小尾羊集团公司成为全区首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百万肉羊龙头企业,产值达到15亿元。

  抓组织、连农户。近年来,包头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等政策性文件,重点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牧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一体化格局,打造了小尾羊“引农入园”农区模式和“托牧放养”牧区模式、三主粮千亩种养单元家庭农场、明石合作社“统分结合”等一批利益联结紧密型模式典型。辐射带动本市及周边地区农牧户达40余万户。2014年,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8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达到9家。合作社成员达到4.7万人,其中农牧民成员4.2万人。

  抓科技、建园区。与国内领先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中科院绿色农业包头中心、中国农大玉米工程技术院士工作站和内蒙古农科院包头分院。中科院和中国农大生物制剂、抗逆制剂、物联网等20项新技术、新成果率先在包头市落地、推广。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有力推进了包头市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今年,包头市总投资45亿元,在土右旗、九原区和青山区建设集加工、仓储、配送、检验于一体的3个食品加工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6家。年内,基础设施全部实现“八通一平”。东河区还规划建设了蔬菜产业园区。土右、九原、固阳、达茂4个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已入驻企业80余家,园区产值占全市农牧业产值的45%。土右旗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九原区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达茂旗被评为全国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

  抓质量、创品牌。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包头市加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树立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打造市场竞争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优质农畜产品。目前,全市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有9个、自治区著名商标37个、包头市知名商标59个。无公害农畜产品239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4个,“三品一标”认证总量269个。小尾羊餐饮连锁店突破千家,蓝色牧野有机牛羊肉进入上海120家连锁超市,鹿王羊绒产品、三主粮燕麦米系列等品牌畅销国内外市场。鹿王、骑士等9家企业的12个产品获得内蒙古名优特产品称号。

  抓追溯、保安全。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包头市从土壤、水肥、种子、农药抓起,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把生产环节安全,从生产源头上保证安全;建立最严格的农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建成由政府主导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市50个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企业已投入运营。今年,计划再新增质量安全追溯试点100个,实现全市规模以上涉农企业质量追溯全覆盖。

  抓宣传、拓市场。针对市内、市外两个市场的消费需求,包头市通过北京农展馆精品馆、上海菜管家、包头市农牧业局官网、“聚焦三农”栏目、农牧业综合服务大厅等宣传展销平台,不断拓展我市绿色、优质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全市现有农畜产品交易市场30个,形成以润恒、友谊、远大农产品交易市场为核心,以超市、农贸市场、直销店等为销售平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市内开设各类绿色农畜产品展示直销门店237家。32家企业近200个产品实现网上销售。西部地区最大的润恒农副产品物流园投入运营,实现了包头市农畜产品与全国市场双向流通。去年首届中国(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上,订单合同及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今年7月8日——12日,包头市将举办第二届中国·包头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暨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届时,将有12个省市自治区的165家企业以及来自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家企业前来参展,预计交易额将达到20亿元。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端午粽飘香
练舞技
清风雅韵扇面展
回民干娘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端午赛龙舟
老牛湾的颜值提升了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专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23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