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嘎查里的手足情
坐落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巴音嘎查草场总面积73.6万亩,全嘎查有174户、568人。人口以蒙古族为多数,是一个典型的蒙、汉聚居的嘎查。
巴音嘎查蒙古族人口较多,一直以来蒙汉群众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嘎查共有党员26名,其中蒙古族党员18名,汉族党员8名。嘎查特别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每年都要对优秀青年进行重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
在巴音嘎查的综合办公场内,设置了发展成果展厅、牧民团结进步和争先创优“光荣墙”、议事中心、活动中心等,活动中心还配套了蒙汉文图书、电教等设施。多年来,嘎查充分发挥综合办公场所的作用,积极开展了科普宣传、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多项活动。特别是养殖业方面的新技术和新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巴音嘎查成为了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实验基地。嘎查党支部班子还充分利用这个宣传教育阵地,在各重大节日开展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
巴音嘎查在抓民族团结工作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才有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嘎查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创新思路,实现了“少养、精养、高效”的现代畜牧业,“杜蒙”肉羊从杂交实验逐步发展到每年推广、扩繁,再到现在的全旗、全市推广及全国闻名,使牧民年增收上万元。
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是巴音嘎查民族团结进步的又一重要标志,也是嘎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早在2003年,嘎查已组织成立了牧民经济合作协会,到2008年又在全旗第一个注册成立“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全嘎查共有320人加入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与旗级重点企业积极合作,实行了“公司+支部+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新模式,牧民收入明显增加。如今,在原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四子王旗杜蒙肉羊联合社”,并将联合社定位为“支部参与、党员示范、合作经营、致富牧民”的群众性组织。2012年,联合社与新疆、贵州两地签订了胚胎移植技术5年服务期的合同,还由此解决了90多人的就业问题。
2009年和2012年,巴音嘎查分别遭受特大旱灾、雪灾,为了使广大牧民群众安心生产、全力救灾,嘎查党支部深入牧户,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在大灾中,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共度难关,一家有难,大家支援。支部还动员全体党员干部深入牧户包扶困难群众,切实为一些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牧户解决了生产、生活问题。
巴音嘎查党支部扎扎实实团结牧民干事业,为牧民办实事,赢得了牧民的信赖和支持。2013年,巴音嘎查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014年,嘎查党支部被国务院评为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