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格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一名普通牧民,从1994年开始,她无偿照顾邻里家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和无家可归的孩子,用爱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人,因家而聚
1994年,米德格玛的父母相继去世。此前,米德格玛的大姐家生活窘困,无力同时抚养4个孩子,大姐的2个孩子一直由米德格玛的父母抚养。二老离世后,看着无助的孩子,已经有3个孩子的米德格玛决定收养大姐的一儿一女。当时仅25岁的米德格玛成为5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孩子刚满一岁。
家里一下增添两口人,米德格玛的生活更加拮据。夫妻俩开始当羊倌放羊,一年的收入只有几千元。
一天,邻居乌云其木格的3个孩子拿着母亲的遗书找到了米德格玛。满满3页纸,写满了乌云其木格对自己轻微智障丈夫布德和3个未成年孩子的担忧,同时表达了想将他们托付给米德格玛的愿望。米德格玛来到乌云其木格家,看到一贫如洗的毡包和目光呆滞的布德,她的心再次软了下来。和丈夫呼日勒商量后,她决定把布德和孩子们带回家照顾。
米德格玛的家仿佛是辽阔草原上一个温馨的港湾,牧民不论遇到什么难题,总能在这里找到温暖。十几年来,她收养照顾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从1个家、3个家再到5个家,最多时共有25口人。米德格玛的爱,由小家向大家蔓延。
情,因爱而深
额日格吉德玛老妈妈患有关节炎,斯琴的胃不好,高勒巴达日呼容易着凉,沙德格尔扎布经常过敏……多年来,米格德玛熟知大家庭中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始终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通过辛勤劳动,米德格玛家的羊群数量不断增长,收入逐年提高,但由于人口多、开销大,生活质量并没得到明显改善。家里一共有7个孩子在上学。除了供孩子们上学,最大的支出就是给老人和孩子们治病。乌云其木格家的2个孩子都患有结核病,先后入院治疗10余次,花费6万多元;还有一个孩子前些年出了严重的车祸,辗转多家医院,花费10多万元……
放牧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巨大的支出,前些年,米德格玛租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做起了民族服装生意。起早贪黑,她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全部用在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身上。“小时候,妈妈每年都要给收养的孩子买新衣服,我们兄妹3个却没有,只能捡其他孩子穿小的旧衣服,为这个我们经常跟妈妈生气。”米德格玛的儿子告诉记者,“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妈妈的伟大。”
凭米德格玛和呼日勒的勤劳踏实,如果不这样收养照顾别人,一家人的生活算得上是当地最富裕的。可如今,他们却欠着十多万元的外债。“孩子们不经过贫苦的历练,可能不如现在有出息。”呼日勒说。
名,因德而立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米德格玛的重担轻了许多。但她仍愿意助人为乐。
在米德格玛的民族服饰店里,记者碰到了68岁的吉德巴苏荣老人。“前些日子生病在家,本来想挺一挺就过去了,米德格玛劝我必须要接受治疗。”吉德巴苏荣拿起输液药瓶,“这些都是她买的药,6天的药就是500多块。”
如今,布德一家已经搬出牧区,住进了分配的楼房。每隔几天,米德格玛就要去他家看看。采访间隙,米德格玛给布德打电话,布德的手机欠费停机,她取出50元钱,到街口的营业厅为布德充话费,整个过程平淡自然,像办自己的事情。“阿姨帮助别人这么多年,把每件事都当成自己的事,从来没主动跟人说起过。”了解米德格玛的乌日汗说。
米德格玛的勤劳善良和乐于助人,让孩子们尊敬她、依赖她,牧民们敬佩她、学习她。“这么多年做好事,付出这么多,累吗?”米德格玛淡淡地说:“是很辛苦,但困难面前总要想出解决办法。”(记者吴 勇)
《人民日报》( 2015年07月13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