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婿是教练,孙子是队员,我是他们的‘拉拉队’。”丁文才说,比赛非常精彩,参赛队比上届增加一支,说明越来越多地方认识并参与回族传统的木球运动,这让他很欣慰。
木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赶毛球”等活动演变而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由2支队伍参加,每队出场5人,每人手握击球板,运用传球、接球、运球和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
丁文才的女婿、宁夏队54岁的回族教练马建国说:“我接触木球20年了,现在是第六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前两次是队员,后来成为教练。一提起木球,我就精神百倍。”
作为银川市高级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马建国曾执教篮球、田径等队伍,但唯有木球让他最执着,他带的木球队也屡获佳绩。
平日里,常有其他省、区、市的木球队前来取经,马建国就免费为他们指导,传授动作和技战术要领,“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掌握这项运动,把它传承下去”。
马建国说,这项发源于回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近年来,作为木球发源地的宁夏正努力传承这一少数民族文体瑰宝。2007年,宁夏首个中学生木球训练基地落户银川市高级中学,并配套有专业教练员、标准木球训练比赛场地。随后,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相继挂牌成立木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俗称“赶牛”游戏的木球运动成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保护和支持政策相继跟进。
如今,宁夏定期举办中学生木球比赛,相关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这让马建国对木球的发展有了更多期待。不过,由于目前高校招生政策、器材价格、教练和裁判员队伍素质等方面条件限制,他认为木球的传承依然任重而道远。
眼下,令马建国最感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木球喜爱有加。他的儿子丁马龙为了全身心投入此次比赛而辞去工作。
“传承木球是父亲的事业,我也要尽力帮帮他,让木球运动传播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项有益身心的运动,”27岁的丁马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