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也叫“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仡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相传为诸葛亮当年南征时所创,在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因为抢花炮的比赛过程类似大洋彼岸的橄榄球运动,所以这项活动也被称为“中国式橄榄球”。
抢花炮活动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最为活跃,侗乡就流行着这样的诗句:“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当村寨中有抢花炮比赛时,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踊向岩坪,有的是为了给本村寨的花炮选手呼喊助威,有的姑娘却是为了寻找如意郎君。当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会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先抢夺,全场顿时欢声雷动。红炮圈有时落地,有时也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悬崖上、屋顶上、树技上……不论落在哪里,大家总是争先恐后的去寻找,当其中一人抢到红炮圈之后,还必须在其他人的争抢中,“过关斩将”,将其送到庙里的裁判台上才算获胜,因此这也也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
成为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后,花炮比赛进行了很多改进。在规则上融合了足球、篮球、橄榄球的很多理念和规则,更具时代感,同时在时间和地域上也进行了限制;为了比赛的安全性,第六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对于花炮的发射器上也进行了改进,将火药发射改为了电动发炮器;在花炮的设计上,将刚开始直径为5厘米的小铁箍改为了直径为14厘米的彩色橡胶圆饼,让比赛更具有了公平性和观赏性。
场地
比赛场地为表面平坦的长方形草坪或土地,长60米,宽50米。线宽12厘米。线的宽度包括在场地之内,长线叫边线,短线叫端线。
接炮区:以场地的中点为圆心,画半径5米的圆圈为接炮区。
炮台区:在距离端线中点两侧4米处各向外画一条4米与端线垂直的线,再画一条线把其顶点连起来,与端线平行,这个区为炮台区,在炮台区两侧架设高2米以上的网墙。
罚炮区:以端线中心点为圆心,划一条长20厘米、宽12厘米平行线,为罚点炮线。该线包括在距离花篮架的2米之内。
器材
花炮:花炮为直径14厘米的彩色圆形外饼状,外圆程轮胎形,厚2.5厘米至3.0厘米,用不会伤及队员的橡胶做成,重200-240克。
送炮器:能把花炮冲上10米以上高度并落在接炮区内能发出声响的发射器。
花篮架:高度80厘米,放在炮台区内端线中心点处。花篮架用直径不超过20厘米的圆木做成。
花篮:篮口内沿直径为40厘米,花篮高为30厘米的圆柱体,用竹或塑料做成,花炮固定在花篮架顶端。
比赛场地
东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外田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