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包头市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焕然一新的村庄展示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情,成为一道道美丽风景。
“我们要努力让农牧民的日子更红火。”这是包头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及“十个全覆盖”时,朴实的话语中传递出的坚定决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一直是这个重工业城市的“心头之痛”,包头市把实施“十个全覆盖”作为补齐农村牧区发展短板的难得契机,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60.6亿元,完成全部638个嘎查村的“十个全覆盖”任务,覆盖近50万农村人口。
包头市财政采取以奖代投形式,给每个打造成型的高标准示范村奖投1000万元,达标村奖投100万元。同时,通过整合捆绑项目、农牧民自筹、各级财政投入、企业赞助、统贷分还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去年,包头建设高标准示范村71个、达标村159个,受益人口达27万。今年,“十个全覆盖”正在235个村顺利推进。“我们制定规划和标准,集中采购原材料,提供多家施工单位供村民选择,还有工作人员深入农户答疑解惑。”包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工部长李国栋说。
8月的土右旗,风清气爽,瓜果飘香,位于沟门镇后湾、西湾、东湾、庙湾4个村交界处的大雁滩景区游人如织,“十个全覆盖”的惠农效应已初步显现。按照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体现出特色的理念,土右旗108个村根据历史、产业、地域特点逐村制定规划和方案,形成晋陕风格、蒙元文化、欧式小镇和田园风情4种村镇建设风格。根据村民意愿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新农村,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乡村风情。达茂旗采取集中新建、合并改造、原地整治、拆除撤并4种形式;固阳县加大旧村改造和危旧房新建力度;石拐区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和农牧民转移进城;九原区规划建设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发展城郊型及都市观光农业,打造高标准中心集镇和农村社区。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的同时,加强产村融合,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骄阳下,固阳县金山镇东官井村从福建引种的3百亩无花果苗长势正旺。
“1亩地收入2万元,是种土豆和玉米收入的5倍,农民富起来了,还可以带动加工业。”村委会主任冯有亮满怀期待。利用毗邻包固一级公路的优势,东官井村积极推进改建沿街店铺,发展农家乐,打造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地的规划。达茂旗打造集绿色有机种植、牧家乐服务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村;土右旗美岱召庙、清泉寺、清水沟及沿山林果带,成为沟门镇威俊村、美岱召镇美岱召村和沙图沟村发展林果业和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在九原区哈林格尔镇打圪坝村,公厕、环卫车和垃圾箱一应俱全,还配了保洁员,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集中处理机制。“以前,家家门口一个灰堆,路上尽是垃圾。现在垃圾没了,环境真好。”村民孙桂英拣起几个塑料袋,扔进了垃圾箱。在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5大工程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后,各地创新后续管理模式,解决环境管护问题。同时,不断加强基层服务。在东河区沙尔沁镇鄂尔格逊村的便民服务站,村民张三美正在办养老保险。“交上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就行了,真方便,不用再往镇里跑。”张三美说。据悉,服务站的功能囊括了民政、计生、劳动保障、司法援助等多项服务。(记者 吕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