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七夕节:文化期待难掩现实尴尬
内蒙古新闻网  15-08-19 09:13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期待以传统元素打造节日特色

  尽管商家费尽心思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但很多人还是发出了同一个疑问:七夕到底怎么过?

  “现在过七夕节无外乎还是玫瑰花、巧克力或看电影,没有什么新意,更没有‘传统符号’。”在记者随机采访的人群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国产的情人节缺乏应有的特色。“我们更喜欢过2月14日的情人节,节日气氛非常浓烈。相比之下,七夕的节日气氛不够浓烈、内容也略显单薄。”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内,一对大学生情侣这样表示。

  记者在百度输入“七夕怎么过”5个字,搜索出了167000个结果。很多网友也在热心地为大家推荐如何过一个与众不同的七夕节。比如给恋人写一封情书;去陶吧亲手为恋人做一个纪念品;自制情侣衫;去郊外爬山,静望星空,祈祷自己姻缘美满……

  我市某婚庆公司负责人邢珑认为,除了通过活动来挖掘文化内涵外,消费本身也应该靠文化来带动。“外国人在情人节期间的消费很惊人,我市七夕消费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可以挖掘传统文化,用文化带动消费,将七夕打造成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

  “个人感觉,七夕节缺少内涵。”邢珑表示,市场上关于七夕的商品,都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商家应该多挖掘一些传统元素,让年轻人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大部分打算过七夕节的市民,在过节形式上大都是照搬过西方情人节那套,很少有人关注民俗内容。而商家们推出的活动,也大部分都是“克隆”西方情人节的活动模式。

  “市民心中本就对七夕节知之甚少,所以只能照搬西方。”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敖其认为,现代人对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了解和认同需要一个过程。“政府应该做一些文化上的开发,通过各种人们感兴趣的方式,让大家更了解节日的来源和过节的意义,而商家们完全可以推出属于传统特色的商品,这对全社会民俗的还原与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尽管牛郎织女的故事美丽浪漫,具有强烈的中国色彩,尽管有人一再提倡“不过洋节,要过就过中国节”,但想用七夕节来抵御西方情人节,显然并非易事。

  丰富的内涵有待挖掘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七夕节的定位,有近半的受访者认为,七夕节就是情人节。“七夕节比情人节提前数百年产生,但却被唤作‘中国的情人节’,由此可见西方节日侵袭严重,中国传统节日备受冷落。”敖其表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和商家把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越传越广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典籍没有记载过有关情人节的内容,说七夕是情人节,纯粹是商家和媒体炒作的结果,官方从来没有正式认可过,老百姓也未必认同。”刘致华对“中国的情人节”的说法予以坚决抵制,“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

  “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迫在眉睫。”刘致华告诉记者,七夕习俗中流传最久、最广的是“乞巧”。 “乞巧”,原意是大姑娘、小媳妇这一天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牛郎织女农历七月七日鹊桥聚会的爱情神话,七夕原有的文化体系已经破坏。因此,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提高,对传统节日再挖掘和丰富其内涵很有必要。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国家和民间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一些地方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挖掘当地民俗,但七夕节对很多人来说,依旧是显得有些“陌生”。

  “传统七夕的内涵不止于此。”刘致华告诉记者,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农历的七月七日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不同的过节方式,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的诠释,任何一种都不应当被遗忘。”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近年来,关于重阳等传统节日是否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话题颇为引人关注。但对于七夕节,不少人认为是否放假并不重要,他们更看重精神观念。

  在刘致华看来,是否放假并非关键所在,七夕节之所以被冷落,是因为中国人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联系中断很久了,它很难被当代中国的年轻一代接受与认同。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守护草原平安
花海醉游人
套马汉子
夏天到草原来看云
油菜花田赏美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