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赤峰环保世纪行行程数千里的路上,记者边看边思考,同时,向业内人士和专家请教,探访我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情况,揭秘未知……
8月7日上午,2015年赤峰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到达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上各种野花、森林、草原,让人陶醉,不经意间还会发现马鹿、狍子、野兔等野生动物身影。据那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万公顷,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生物物种丰富。目前已知有2517种动植物,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9种,被国际鸟类联盟确定为世界重要鸟区。保护区内水源涵养作用明显,是西辽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近年来,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力度,全面落实保护措施,切实保障自然资源安全。同时从1983年开始,保护区坚持每年都进行综合性科考调查。保护区还采用无线电跟踪遥测、远红外照相、GPS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对主要野生动物进行监测。目前保护区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18所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实习基地,每年有500多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到保护区内实习科考。
在阿鲁科尔沁旗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记者看到,这里林木茂盛,植被覆盖率高,不时有飞鸟鸣叫,满目翠绿。保护区内河流纵横,有众多大小湖泊,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多种珍稀动植物,天然湿地成为鸟类、两栖类、鱼类等动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已经成为阿鲁科尔沁沙地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
赤峰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底数初步查清
多年来,赤峰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本地调查和综合考察,结合开展的“大兴安岭山地赤峰段野生马鹿种群资源现状研究”和“赤峰市鸟类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等项目,初步查清了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底数。据统计,全市有野生高等植物1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占70%,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17种,其中黄檗(黄波萝)数量极少,是本市的极度濒危种,而兰科植物种数达9种,基本囊括了我国北方兰科植物所有种,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初步查明赤峰市现有鸟类17目61科377种,其中留鸟66种、夏候鸟192种、旅鸟103种、冬候鸟16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4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附录Ⅰ、Ⅱ的鸟类共有53种。有野生哺乳动物5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哺乳动物有金钱豹1种,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有黑熊、斑羚(青羊)、马鹿、猞猁、兔狲等5种,有鱼类34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11种,生物多样性复杂,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结合多年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我市完成了马鹿、大鸨、黑鹳的野外调查项目,掌握了其在我市的分布和迁徙规律等;查明了马鹿、猞猁、斑羚、狼等哺乳动物的种群分布和数量变化;完成的《赤峰市鸟类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和《大兴安岭山地赤峰段野生马鹿种群资源现状研究》两课题分获2010年赤峰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由赤峰市林业局副局长张书理博士主持,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救助项目资金资助,赤峰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完成的“赤峰市鸟类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课题成果获得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市2014年度获得的自治区科技进步最高奖,也是有史以来我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获得的最高科技成果奖。该研究成果查明了赤峰市鸟类种数,完成了赤峰市12个旗县区鸟类种数排序;进行了赤峰市鸟类的地理分布区划;查明了雁鸭类等主要迁徙候鸟在赤峰市的迁徙规律、主要停歇地和迁徙路线;确定了达里诺尔等8个地区为赤峰市鸟类保护优先区域。为赤峰市乃至全国鸟类保护工作的政策和技术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赤峰市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我市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布局,着重填补保护空缺,坚持走“量、质”并重的发展道路,我市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持续增加。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乌兰坝自然保护区先后于2011年、201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2014年底,全市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8个,其中国家级8个,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林业系统管理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64.01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1%,有白音敖包、赛罕乌拉、大黑山、黑里河、高格斯台罕乌拉、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除新晋级的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均已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有桦木沟、黄岗梁、松树山、沙日温都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个;有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有旗县区级自然保护区4个。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在有效保护我市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保护区域生态恢复明显,物种种数增加,大鸨、马鹿、斑羚、天鹅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增加。由于保护区采取了多种有效保护措施,保护成效显著。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渐扩大,动植物种类、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例如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青羊)已由1997年的140余只增加到240多只,曾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野生马鹿由1997年的200头增加到300头;2010年新发现国家Ⅱ级保护哺乳动物1种:兔狲;灰喜鹊由1997年调查的7只发展至今,已达2000只左右。保护区已知鸟类由2000年151种增至242种,重点保护鸟类由29种增至39种,新发现勺鸡、短趾雕、鬼鸮等10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植物由原来的665种增至791种,其中新发现野大豆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鸨、黑琴鸡、马鹿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植物由原有的68科239属460种增加到现在的74科263属535种,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在科学规范的管护下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和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打通了马鹿种群生态廊道,使这两个区域马鹿种群数量增加,马鹿适栖面积增加,减弱了这一区域马鹿斑块化分布趋势。
科研监测能力有所提升。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按建设标准设置了野生植物固定监测样地和野生动物监测样线,开展了监测工作。与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以及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建立了科学合作关系。针对保护区的实际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还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科技依托,建立了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成为国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网络的成员,建起了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主的大学生研究生学生实习基地,每年接待实习和研究的学生300余人次。2014年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为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能力的提高搭建了科研平台。2014年9月,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与赤峰市林业局签署了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赤峰研究基地合作协议书,这一基地的建立,为提高我市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水平、培养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搭建了平台。
以自然保护区为窗口,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面日益扩大。保护区成立以来,不断加大保护区宣传力度,以建立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形式,利用自然保护区的博物馆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保护的科学知识,宣传我市的生态资源,为赤峰市对外宣传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宣教工作促野生动植物保护
近年来,我们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和“世界湿地日”等活动日,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力度。与国家和地方媒体合作了许多野生动植物宣传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绿野寻踪》栏目、红山晚报《赤峰·天鹅之恋》专题片;与本地大专院校、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多次“爱鸟周”宣传活动,已有4所小学被授予“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称号;联合媒体多次报道了秃鹫、蓑羽鹤、天鹅等野生动物野外放归工作;2013年联合赤峰电视台、红山晚报、北方新报等多家媒体合作开展了“创建中国天鹅之乡”大型宣传活动,通过努力,2014年赤峰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天鹅之乡”称号。通过多年的宣传工作,我市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区位深入人心,社会公众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本报记者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