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评论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延安为何被视作中国的“希望”?
内蒙古新闻网  15-08-25 21:20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得道者多助

  很多国际友人,还向处于抗战中的中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德国女记者王安娜,1937年3月来到延安,抗战全面爆发后,她参加“保卫中国同盟”工作,曾受保盟委托赴华北、华中前线了解中国军队的需要,并负责香港经海防至内地的物资运输工作。

  王安娜还在书中记述了她来到延安的经历:“我们乘坐的货车,像喘大气似地边发出声响,边摇摇晃晃地行进……车上,除我以外还有用布把脸蒙得严严实实的厄尔·列夫和一群爽朗活泼的男女学生。学生们把铺盖卷、几个旧的行李袋和几架缝纫机堆成一座挡风墙,他们背风而坐,谈笑风生。缝纫机是带去给延安的制服厂用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加美援华医疗队、印度援华医疗队以及许许多多的大夫,来到延安,奔赴抗日前线,救死扶伤。

  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94岁的老人白光耀回忆起与白求恩医生并肩战斗的岁月。“他的艰苦朴素,他对工作的严谨认真,让人印象深刻。”白光耀说:“他待人随和,对待工作却非常认真。”白光耀抗战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医院手术队护士长,70多年过后,那些记忆依旧清晰深刻。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曾在日本工农学校学习的日军战俘香川孝志在回忆著作中写道:发给我们的生活费每月3元,当时八路军排级干部每月只有2元。

  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霍静廉介绍说,正义的力量、仁慈的感化,让那些深受军国主义荼毒、初到时只求一死的日军官兵思想发生巨大转变,他们逐渐认识到侵略战争的罪恶,有的主动加入到抗战的队伍。

  香川孝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日本工农学校,侵略军的士兵被当做同志和朋友,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统计显示,抗日战争时来华外国新闻记者在50人以上,在华开展医疗活动的国际友人,有姓名和事迹可考者达38人。世界各国共产党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无私地支援和帮助中国抗战。他们来自苏联、美国、朝鲜、越南、老挝、印度、加拿大等国,还有日人反战同盟也毅然加入反侵略战争行列,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记者刘书云姜辰蓉陈晨)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守护草原平安
花海醉游人
套马汉子
夏天到草原来看云
油菜花田赏美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