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诚仁给记者看自己留存的老照片。记者 吴博超摄影
“人老了,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是抗日战场上的那些画面,是永远忘不掉的。”87岁的抗战老战士赵诚仁感叹地说。
1944年参军,1945年入党,15岁便跟随八路军部队辗转于各战区,在卫生所担负起照顾伤员的职责,还曾经与战斗英雄董存瑞在同一个团。没能扛起枪打鬼子,始终是赵诚仁心中一件憾事。但即便如此,他那时还是叮嘱自己不能有情绪。
12岁萌生参军念头
家住呼市新城区的赵诚仁老人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平时的生活乐趣就是读报纸、看新闻、写字。受身上3处枪伤影响,老人的腿脚不太利索了,坐的时间也不能太久。记者采访当天,老人精神不错,得知记者的来意,他脸上浮现出笑意,从柜子里拿出一些纪念章和照片。
赵诚仁老人告诉记者,虽然已是87岁高龄,但每当自己想起年轻时的抗战历程,仍然历历在目,深感自豪与光荣。
赵诚仁的老家当年在察哈尔省陇关县张家窑村(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父母都是农民,不幸的是,母亲在他出生第二年就因病去世。继母的冷淡,让他的童年蒙上一片阴影。
1941年,只有12岁的赵诚仁萌生去参军的念头,可因为年龄太小,遭到大哥的极力反对。
“我大哥1939年就参加了八路军,最后在战斗中牺牲,可以说,他把自己最好的时光留在部队,从小就是我的榜样。”赵诚仁告诉记者,那次没能如愿参军,自己心中有些遗憾,村里后来组建了儿童团,他担任团长,带领一群孩子帮着八路军查岗、放哨、看通行证。
记者采访时,老人还轻声哼唱起儿时总唱的一首歌:“我们是儿童团,抗日作模范……”
15岁开启抗战经历
1943年,在日军的“扫荡”下,赵诚仁的家未能幸免。“我父亲曾是八路军在村里选的村长,有人将这一消息告诉敌人,我的家被一把火烧光了。”赵诚仁回忆说,为了避难,父亲带着他们一家人逃到别的村子生活。那时,他的心里对敌人又多了憎恨。
赵诚仁的抗战经历要从1944年讲起。那一年,他只有15岁,在别人的引荐下参加了八路军。
因为年龄小,身体又单薄,他入伍后不久就被派去部队的卫生所。“我记得自己那会儿才刚有一支步枪那么高,没法去参加真正的战斗。”赵诚仁告诉记者,自己除了在卫生所照顾伤者,还会和部队的一些战士去做些宣传工作,给队伍加油打气。
一直远离战场,满腔热血的赵诚仁专门找过部队领导,提出希望跟随部队参加战斗,但考虑他的年龄,最终还是让他留了下来。没能扛起枪打鬼子,始终是赵诚仁心中一件憾事,但他还是叮嘱自己不要有情绪。“不管在哪里,都要为抗日尽一份力。”
“当时条件不好,部队卫生所有时就是在隐蔽的山沟里,用树枝支起一个棚子。战斗在哪里打响,卫生所就会搬到哪里。”赵诚仁记得,那时虽然身在后方,枪声、隆隆炮响却不绝于耳,不断有受伤的战士被抬来接受救治。
“我的职责除了照看伤员,还要帮助生火、做饭、送饭。”赵诚仁说,当时医务人员和药品非常有限,医疗设备也极其简单,很多战士因为伤势严重得不到有效治疗而牺牲。
跟随转战解放战争
即使身在战斗后方,八路军战士在战场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精神,还是让赵诚仁印象深刻。
“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副营长在战场脸部负伤,被抬进了战地卫生所。医生说这位战士多处受伤后失血过多,弹片击中了他的面颊。”回忆起这些,赵诚仁眉头紧皱。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赵诚仁又跟随转战解放战争,那时的赵诚仁也成为部队医疗队伍中的一名骨干。在1947年8月的察哈尔省赤城县“李和堡战役”中,在战场上他为了救治一名班长,遭到敌人机枪扫射,身中3枪倒在血泊中。之后经过4年时间,陆续做了20多次大大小小的手术,枪伤才终于趋于好转。
董存瑞是他心中的英雄
战争时期,还有一个人的故事让他记忆犹新。“我和董存瑞同一年出生,又在同一个团,他的故事当时在部队中我就听说过,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长安岭狙击战中先后立了不少功。”赵诚仁告诉记者,那一年自己虽然受了伤,但仍然听战友们说起,董存瑞面对敌人碉堡的凶猛火力,毅然用身体做支架,托起炸药包将敌人的暗堡炸毁的英勇事迹,自己那时也从心里佩服董存瑞。
1949年10月13日,赵诚仁从部队转业,经过自己苦学考入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内蒙古从事医疗方面的工作。
“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赵诚仁告诉记者,他现在的生活幸福而平静,自己很享受。那段抗战记忆,他会永远留在心底。(记者吴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