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绥远抗战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70载不灭的罪证——侵华日军东北军事要塞群寻访记
内蒙古新闻网  15-08-27 08:16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海拉尔要塞遗址上建立的海拉尔纪念园。

东宁要塞的火炮阵地。

虎头要塞内。新华社资料片

  我国东北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一个规模庞大的侵华日军军事要塞群遗址。这个修筑于70多年前,被侵华日军自诩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军事要塞群相加约1700公里,工程规模浩繁,结构复杂,世界罕有。

  1945年8月30日,最后一批901名侵华日军最终放下武器,走出东宁要塞。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战役”画上句号。

  70年后,新华社记者沿我国边境线寻访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群遗址。遗址背后死难中国劳工的尸骨、被掠夺的矿山以及泯灭人性的人体毒气实验场和“慰安所”……仿佛历历在目,并随着时间而凝固,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不灭罪证。

  侵华日军自掘的“坟墓”

  四周一片漆黑,阴冷的空气中充满了霉变的味道。在侵华日军遗留的“地下宫殿”中,喻胜林沿着湿滑、狭窄的通道,弓着身子小心前行。借助手电筒孱弱的光亮,他发现不远处地面上散落着一些不明物体……

  “这些应该是九九式步枪,而且子弹已经上膛。这个是穿甲弹,可以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这里还有防毒面具、日式手榴弹……”喻胜林仔细地辨认着这些武器装备,清点着新发现的物品。

  喻胜林是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文物管理所所长。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虎林文物管理所对侵华日军东北要塞之一的虎头要塞进行了再次发掘,新发现一处日军地下工事,并找到不少侵华日军遗留的武器装备。新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虎头要塞和日本侵华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日本关东军要塞》一书记载:1934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历时10余年,在东起吉林省珲春,中部经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西至海拉尔和阿尔山5000公里的边境地带,修筑了17处要塞,共有8万个永备工事。

  侵华日军东北军事要塞群被日军自喻为“东方马其诺防线”,其军事功能、建筑规模甚至远超马其诺防线。但令日军始料不及的是,这群“牢固”的堡垒最后成为日本关东军自掘的“坟墓”。

  1945年7月下旬,“东北抗联教导旅”侦察分队的280名指战员,组成20多支特遣队,从苏联秘密潜回我国东北境内,进行战前侦察。侦察员们使用各种方式,接近或潜入日军数百个营区、工事、弹药库、军事谍报指挥机关等要害设施,将日军17个要塞及中苏边境上三道防线,制成图表,星夜传递至“东北抗联教导旅”情报中心。其间,侦察员们不仅摸清了日本关东军的军力部署情况,还多次完成暗杀、破坏等任务,为苏联红军总攻东北铺平了道路。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从东、西、北三线进军我国东北。8月9日凌晨,在东北抗联战士配合下,苏联红军向虎头要塞、东宁要塞同时展开猛攻。但日军仍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8月26日,虎头要塞被攻克;8月30日,东宁要塞中的残余日军最终放下武器。侵华日军的东北要塞群也因此被称为“二战终结地”和“二战最后战场”。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直接参加攻打要塞的200余名东北抗联指战员,几乎全部牺牲。

  记者踏入虎头要塞,仍能真切感受到那段历史。沿着石阶进入巷道,顿时感到寒气逼人。由水泥、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巷道里布满弹痕。这些幽深的“地下宫殿”内,设有宿舍、会议室、弹药库、发电站等各种工事,据称在战时可容纳数万兵力。

  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研究专家徐占江说,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要塞。日军修筑的防线看似庞大,但要塞防线是死的,人是活的,苏军通过穿插迂回,将这些要塞逐一分割攻克,使这些要塞最终成为埋葬侵华日军的“坟墓”。

  大山深处隐藏的罪恶

  1934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下达了《关作第589号命令》,确定在中苏、中蒙边境沿线实施“筑城工程”,由此拉开修建东北军事要塞群的大幕。

  在这些冰冷、坚固、昏暗的“地下宫殿”上,书写着的不仅是中国劳工和妇女的血泪史、屈辱史,更是侵华日军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史和对中国人民的残害史。

  ——这是中国劳工的血泪史。为修筑要塞,日军诱骗、强征中国劳工320多万人。中国劳工被运送到要塞后,如同进入了人间地狱,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天十几小时的重体力劳动,累死、病死和被杀害的劳工数不胜数。曾在虎头满洲第851部队服役的日本士兵加纳传三说,他入伍第一年,亲眼目睹虎头要塞猛虎山背后许多暴弃于山野的苦力尸骨。

  东宁要塞幸存劳工朱金环老人回忆说,当年他和几十名劳工挤在一间小黑屋内,屋里到处是老鼠和跳蚤。他们整天干活,还吃不饱饭。“有次干活,饿得实在没劲,动作稍微慢了一点,一个日本兵拿起铁锹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左肩上。”

  根据李有财、黄诗义、赵金保等幸存劳工的回忆,当年日军让他们从要塞中向外运劳工遗体,每天最少拉一趟,每趟十几具,整整拉了三年。有的劳工因病重没法再干活被活活扔进“万人坑”。由于要塞的修筑属于高度机密,工程结束时,日军为了保密,将劳工分期分批集体枪杀。

  ——这是中国妇女的屈辱史。侵华日军在要塞周围配备了医院、浴室等后勤设施,还建造了“慰安所”。仅东宁要塞内就发现了39处“慰安所”遗址,有些遗址保存完整。而孙吴要塞附近的“慰安所”规模属国内罕见。

  年过90岁的“慰安妇”幸存者李凤云老人提起那段历史总是泪流满面:“我们得整年面对那些‘禽兽’,谁要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就会遭毒打,往鼻眼里灌辣椒水。差不多每天得接待20来个日本兵,有时直到休克为止。一个15岁小姑娘,硬是被日本兵轮流祸害至死。”

  ——这是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史。侵华日军在修筑军事要塞的同时,还对要塞附近自然资源进行勘探和掠夺。黑龙江省鸡西市当年就被视为完成“东亚共荣圈煤炭自给自足”重大使命的生产基地。鸡西矿业集团史志办退休职工李叔亮说,当年日本人把鸡西各煤层都采出煤样,送到实验室化验分析,认定这些煤炭是制铁用焦最好的原料。从1933年到1945年,日本共掠夺鸡西煤炭2000多万吨。

  内蒙古阿尔山林区伊尔施一带至今还留有半人高的黑色木桩,据当地人说是侵华日军掠夺林业资源的罪证。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显示,日本侵略者从阿尔山林区掠夺的木材量在5200万立方米以上。

  ——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残害史。在距离海拉尔要塞不远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的草原上,隐藏着日本关东军在中国设置的最大生化武器实验场——巴彦汗毒气实验场。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731部队与这里的516部队曾共同进行过人体实验。

  据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考证,当时有一位68岁的男性中国公民,在731部队实验室被注射鼠疫菌没有死亡,被拉到巴彦汗进行毒气实验还没有死亡。日军往他血管中注射空气还是没有奏效,最后用木棒狠击头部致其死亡。一些侵华日军士兵在回忆录中也曾提及巴彦汗毒气实验场,并披露侵华日军在呼伦贝尔地区进行撒播氢氰酸的大规模实验。“有一次,他们撒播了30吨氢氰酸,经检测,两公里内所有被实验的动物均死亡”。

  十年后的和平期待

  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馆前,抗日将领马占山将军的雕像迎着朝阳熠熠生辉。他骑着战马,迎着当年日军来袭的方向,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一如80多年前打响中国军民大规模、有组织、主动抗战“第一枪”时般坚决。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林晓光说,在东北大地的白山黑水之间,中国军民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里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枪声”熄灭的地方。

  站在虎头要塞猛虎山西北的山脚下,记者望着“亚洲第一炮”留下的巨大炮坑陷入深思:为何固若金汤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会沦为侵华日军“吞天美梦”的终结地?为何被称为“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兵器”的巨炮只剩下断垣残壁?“不论侵略者装备了多么先进的武器,修筑了多么坚固的要塞,但由于他们发动的是不义战争,终究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这就是历史规律!”虎头要塞博物馆副馆长李红说。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王宗仁等专家表示,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美化战争,否认侵略,这种采用谎言来欺骗世界舆论的做法早已被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所唾弃。

  经过一个多月、数千公里的奔波,新华社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群采访团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抵达了终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麦田国际青年旅舍。在这里,记者将一张期待日本未来能够正视历史、走和平道路的明信片通过“时光慢递邮筒”邮寄了一份希望,希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日本能够成为一个正视侵略历史,反省侵略历史,走和平道路的国家。

  傍晚时分,在东宁要塞下静谧、祥和的小镇,能感受到从海面上吹来的温润、轻柔的海风。但人们不会忘记7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血雨腥风,更会珍惜这用无数牺牲换来的和平和安宁!(记者李建平、马晓成、丁铭、邹俭朴、董璐)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守护草原平安
花海醉游人
套马汉子
夏天到草原来看云
油菜花田赏美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