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乡村美如画——松山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15-08-28 11:45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自8月19日起,松山区由250余人组成的“十个全覆盖”专项工作推进组和驻乡镇、村督查组纷纷奔赴一线,专项推进和驻乡镇、村督查“十个全覆盖”工作,以加快这一民生工程建设进度,让群众尽早受益。

  现在,松山区233个行政村及国营林场实现了“十个全覆盖”,覆盖率达94.3%。“十个全覆盖”让松山区一个个村庄变得靓丽而又充满生机。

  幸福扎堆儿来

  对关家营村76岁的乔珅来说,幸福扎了堆儿。水泥路平平整整,一盏盏路灯照得夜晚亮堂堂,卫生室、便民超市建在家门口……

  自去年起,关家营村利用“生态脆弱区移民”项目,规划了10万平方米的新型社区,800户村民居住环境将得到彻底改善。现在,一期3.5万平方米楼房9月份就可交付使用,乔珅和村里120多户村民很快就能从破旧的房子搬进新楼房。

  乔珅知道,村里还从集体经济中拿出资金,用于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中心的民生工程:在“十个全覆盖”实施前,硬化了7公里巷道、安装了160盏路灯;成立了一支6人的清洁队,各街巷放置垃圾箱,清理大街小巷的环境卫生;村民新农合费用全部由村里代缴,不用花一分钱;70到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还能领到500至2000元不等的养老金,65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体检。

  作为满族集聚区,关家营村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打造民族特色村,将挖掘整理的满族的起源、文字、图腾、服饰、绘画、文艺等满族文化内容汇集成一幅幅精美的图案,镶嵌在村文化活动广场的14块展板上,使满族文化得以弘扬。

  红色记忆与绿色风情魅力独具

  走进当铺地村东方红精神教育展馆,各种实物、图片及文字生动地传承着当铺地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

  当铺地村原为东方红村,上世纪70年代因治沙造林红及全国。该村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群众防沙治沙的红色历史文化相结合,转型发展红色记忆旅游。投资30万元建设“东方红精神教育展馆”,翻修具有红色文化精神的幸福路、跃进路,修缮了翻身树、烈士墓等历史遗迹,打造赤峰近郊红色旅游文化示范基地。

  绿色品牌是当铺地村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的。村里规划的1000亩生态观光采摘园,有800亩共248栋日光温室正在建设中,年底可定植生产。5个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90%以上农户种植了2000亩苗木,每亩年均效益在1万元,成为农民生金吐银的生态银行。美丽乡村的绿色风情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产业兴百姓富

  大兴隆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升每天都要到正在建设的大棚园区看一看。这片在原来没啥经济效益的林地上建设的设施林业园区占地3000亩,是种棚户的致富希望。

  王永升说,去年,村里规划了一处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项目: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占地1.1万亩,分三期建设,发展有机蔬菜和优质果品。现在,一期480栋、3000亩的果蔬棚已全部投入生产,二期500亩的果蔬棚正在建设中,9月份可正式生产。园区全部建成后,将采用农业社区化管理模式,打造成赤峰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大兴隆庄村民崔继勇看好这个致富产业,去年刚开始建棚,就承包了5个大棚种植蔬菜,“一个棚一年能收入5万元!”崔继勇信心满怀。

  松山区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现代农牧业、扶贫攻坚、乡风文明、文化旅游、乡村公路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并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为真正让惠民工程变成幸福工程,该区在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时,注重打造风格独特、错落有致、环境整洁、功能齐全的美丽村庄。今年,松山区计划投资5.14亿元,治理167个行政村和1个国有林场的村容村貌。现已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422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7处、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7处,硬化街巷344.42公里,建设标准化卫生室67所、便民连锁超市12个,143个文化活动室的安装设备全部发放。

  数据,凝聚的是群众的福祉,是一份份惠及百姓的民生清单。松山区正在用新的实践绘制更美的乡村图画。(记者孙桂娟)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守护草原平安
花海醉游人
套马汉子
夏天到草原来看云
油菜花田赏美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