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以来,在敖汉旗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中小学生一批批涌向位于敖汉旗新惠镇新建街与蒙中街交汇处的敖汉旗天成文化园,参观12号展馆的“红色收藏”,馆主红色收藏家苏建东总是应接不暇,“红色收藏”展馆每天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革命与发展的历程:从风起云涌的土地革命到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到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到万众一心的改革开放,应有尽有。
偏爱红色收藏
收藏界,五花八门,有人热衷宝玉石,有人倾心古钱币,有人对钻石、翡翠爱不释手,还有人对名人字画多多益善,而苏建东先生唯独偏爱红色收藏。
苏建东的红色收藏以毛主席像、毛主席著作、革命书刊、画报、纪念章以及各时期有代表性的物品等为主,已经整理展出的毛主席瓷像1000余尊,加上金质、铜质、铁质像章、纪念章等达几千件,尤其是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6年结束,这时期的毛主席瓷像收藏品类齐全。这种感情,源于老苏对革命领袖的热爱,矢志不移。
苏建东,1956年出生于敖汉旗原岗岗营子公社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拮据,可是他却感到很幸福,因为启蒙教育懂得的第一个道理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大救星”。老人告诉他,旧社会穷人吃糠咽菜,饥寒交迫,新社会能吃饱穿暖,全靠毛主席了。
少年的苏建东见到的行政机构就是生产队,他对生产队发放的毛主席画像、塑像、语录、选集以及像章等情有独钟,视为宝贝。看见供销社出售新的毛主席塑像时,他想法设法软磨硬泡央求父母千方百计的买回来,那时下发的“活页文选”“新闻简报”等,他都收藏在自己的小柜子里。
“文化大革命”的年月,基本家家都有毛主席像,大的小的,摆满大小桌柜,鑲满整个镜子。因为家境贫穷,油盐酱醋的钱都得省着花,根本没有余钱去买,他就扛着铁铣上山挖甜草卖了钱后去买,就连端午节、中秋节父母分给他的鸡蛋和月饼都舍不得吃,换回了他喜爱的毛主席瓷像、像章和毛主席语录。
他自幼就喜爱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中学时期的学校、社会上倡导并频频举办的毛主席诗词书法会、朗诵会等活动,将苏建东锻炼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中学毕业,饱读毛主席的诗书,软笔硬笔书法写的很好,自成一体。这些毛主席的诗词、语录等都成了苏建东的藏品。后来,红色收藏逐渐兴起来,苏建东加强搜集交流,红色藏品的种类逐年增多,为他以后的红色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坎坷收藏路
苏建东依托书法绘画手艺,1974年被敖汉旗水利局聘到水土保持站搞工程绘图,一干就是19年。长期在乡下野外从事水利工程的原因,使苏建东走南闯北哪都去,钻山沟,进沙漠,接触民间“文革”纪念品的机会越来越多,尤其是下乡吃住在生产队里,他经常抽时间到老百姓家走走看看,他关注的是书画报刊、纪念章、毛主席像。他发现大部分老百姓家里都有红色藏品,这对他来说是个重大收获,自幼酷爱收藏红色纪念品的他毅然辞职,专门搞起了收藏。
苏建东的收藏路是艰辛的,当时由于家境比较困难,一家五口人的生活来源全靠他一人工资,妻子对他辞去工作搞收藏不支持,苏建东搪塞说:我会摄影技术,一边照相挣钱,一边兼顾收藏,日子不会错的。打那时起,苏建东就骑着自行车跨着照相机,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走村串户专心搞起他的红色收藏。
从事红色收藏,苏建东经历了很多坎坷。为了找到心仪的“红色藏品”,他崴过脚、挨过饿,甚至在乡下被野狗咬伤,有时还被人以“不明身份的人”而遭驱赶。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听说哪有像章、书刊,他就一个人跑去,有时一整天顾不上吃饭,经常披星戴月,栉风沐雨。“这样的经历和艰辛太多了,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老苏如是说。
一次,苏建东骑着摩托车下乡宝国吐收藏,收到了一尊难得的毛主席像,往回赶时,雨后路滑,骑着摩托车意外的摔倒了,腿摔破了,胳膊划出了血,苏建东顾不上疼痛,爬起来抱起毛主席瓷像,奇怪的是,摩托车把弯了,倒车镜碎了,毛主席瓷像毫发未损,苏建东热泪盈眶。
一本装帧精美的《保卫马良山》,苏建东愣是帮人家收割了一秋的庄稼换来的。这本我国著名军旅作家李丰祝撰写的长篇小说,记录了朝鲜战争经过五次运动战后,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了朝鲜的局势,速胜已无可能,指示集中兵力一次吃英美军一两个营即可。1951年11月,反击战目标很快就确定下来,吃掉了驻守马良山的英军28旅的一个苏格兰边防营。而志愿军在顶住了“联合国军”的夏秋季攻势后,战斗力迅速提高,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三年朝鲜战争,志愿军战斗力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大跃升。
几十年过来,敖汉旗乃至周边省市的村落、农家,都留下了苏建东的足迹。日积月累,家里、仓库、平房的院落里,不同形状、图案的藏品摆得到处都是。每次收藏到好的像、章、书、画,他都会欣喜一番,其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红色收藏的行情年年看涨,突出表现在市场上毛主席瓷像价格一涨再涨,导致现在仿制品出现,为了鉴别真伪,有效控制粗制乱造毛主席瓷像,保护毛泽东的伟人形象,苏建东上唐山,下醴陵,访景德镇,向毛主席瓷像专家、收藏者请教,对在“文革”时期制作毛泽东瓷像的技术、规格和比例以及使用的陶土做了专业性的潜心研究,鉴别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致在红色收藏圈里颇有名气,鉴赏作用越来越重要,活动范围越来越宽阔,名气越来越大,业内同仁对苏建东称赞有加。同样搞红色收藏的唐山李先生评价说,“老苏在收藏与品鉴毛主席瓷像方面是一流的专家!”
这位唐山李先生与广州藏友老何经常同老苏一起研究“毛瓷”,几个人或视频传像或带着藏品在各地飞来飞去。2015年6月2日,千里之外的老何获悉辽宁锦州一藏友有一尊毛主席站立瓷像,他怦然心动,志在必得,飞到敖汉,请上老苏,奔赴锦州,经过鉴定,确系真品,以1.4万元买到手,如愿以偿。今年“端午节”那天,受老苏邀请三人一起到了“敖汉温泉度假村”,准备温泉浴后再游清泉谷,一个藏友的电话发现了毛主席像,三人放弃游玩,驱车赶赴沈阳。毗邻地区的红色收藏人,经常到敖汉老苏这里请教一番,就连北京专家品鉴毛瓷也要找老苏商榷一番。
传承红色记忆
苏建东一直有个心结,就是收藏了这么多年的“红色藏品”,光自己知道、藏友知晓不够,总得找个发挥更大作用的归宿,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藏品”记载的历史和故事。2012年敖汉旗有了天成文化园,为所有致力于收藏行业的人打造了一个展示的窗口。老苏也在文化园租了一个厅,取名“红色收藏”。
走进天成文化园展馆,您会看到,整齐有序的摆放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各个时期的瓷像、画像和书刊,堪称毛泽东思想的立体宝库,像一本中国革命史书。每一尊毛泽东瓷像、画像都承载着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是一部详实易懂的教科书,非常具有情感意义和历史价值。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和纪念,更是教育下一代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今天,是一处极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苏建东的红色收藏与交流步入了正轨,人们称他“红色收藏家”,展馆里一件件一尊尊精美绝伦的藏品都是不可多得的孤品,各样的像章、画册、报刊、摆件让如今众多的年轻人不知所措。可苏建东对每一尊像章都如数家珍。对来参观者,苏建东热心细致讲解。来了一群农民,老苏指着一尊展现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的“毛主席”像介绍说:始于192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这尊像高1.3米,唐山陶瓷研究所1968年生产的,是为当时公社级以上单位机构成立革命委员会专供的纪念品,限量出版,最为珍贵,这尊瓷像就是敖汉旗岗岗营子公社成立的纪念品。1993年,苏建东花了1200元钱买来,这笔钱在当时的农村可以买三间房子一亩地的院子。
来了一群军人,老苏介绍毛泽东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头戴八角帽的瓷像:由于瞿秋白、李立三等人的“左倾路线”错误,使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致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甩开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这尊瓷像是湖南醴陵市群立陶瓷厂生产的,是老苏用一屋子古玩换来的精品,塑像高42厘米,品相完好无损,没有一点瑕疵,洁白光润,瓷化度高,神态逼真,气宇轩昂,展示了革命历史关头领袖的英俊伟岸,镇定自若。“文革”期间湖南醴陵市有10个制作毛主席像的瓷厂,醴陵群立厂生产的毛主席像专供中南海,与唐山陶瓷研究所并称为当代“红色官窑”。
来了一群知识分子,老苏捧起一摞毛主席著作介绍说:《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阐明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来了一群正在应征入伍的青年,老苏拿起一枚解放勋章、一枚八一勋章介绍,好男儿要立志参军保家卫国,这是解放战争中锦州战役和隆化战役的纪念章。锦州战役是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主力对据守辽宁省锦州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荣获这两枚纯金质军功章的是敖汉原捣格朗区干部王守礼,他当年在辽沈战役的义县战斗40天,任排长。老人2004年82岁去世,留下了敖汉人民支援辽沈战役荣获革命老区称号的最有力的实物证明。
老苏向来自呼市、包头的参观者介绍说:全国“文革”几百个毛主席像生产厂家,内蒙包头的毛主席瓷像制作是比较出名的,展品中有一尊标有“包头68”字样的,即1968年包头陶瓷厂出品的,上写有“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四个伟大”字样,这是“文革”中林彪提出并亲笔书写的,是当年对毛主席的最佳赞美。藏友报价值10万元。
老苏说,展品反映出“文革”时期不搞物质奖励,只送精神食量。为此,毛主席瓷像和画像成了纪念品、奖励品。各级评选出来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都要开大会进行表彰,会上奖励特制的毛主席像章。在当时受到奖励的积极分子,便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那年月到节日搞慰问,敲锣打鼓的送毛主席像,收到慰问品的都感到无比光荣。在展品柜上摆放着一面印有毛主席头像的镜子,落款是疗养院革命委员会1969年元旦时送给一位军属的。
一尊“毛主席在湘江”的像,记载了毛泽东回故乡,重游橘子洲头,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色美景,不仅诗潮涌动,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词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和斗争精神。
“毛主席回韶山”像,1959年6月毛泽东再次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韶山,搞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浮想联翩,以伟人的胸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使人想起毛泽东家里有六人先后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
井井有条的展馆还有展示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写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挎包,印有毛主席像的水壶,记载物资紧缺时期的粮票、布票。而一件件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万众一心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惠及人民的实物更是在那里鲜亮的诉说着,赞颂着!
参观红色收藏展馆,就是阅读中国革命史,是传承红色记忆的最好形式。(通讯员:杨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