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老这种模式也是一种长效机制。第一代人种树,第二代人搞林下经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大青山也就长青了。”自治区林业局干部、武川县挂职副县长牛喜山说。
新城区与武川县隔山相望,不约而同,也在林下经济上下功夫。2014年政府引进了内蒙古敕勒林海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山脚下的塔利村建立育苗孵化基地,开始研发适合当地环境的林下经济作物。
“就说这油用牡丹吧,我们现在有2个大棚一共4万多株,它的籽能够榨油,经济价值特别高。按40块一斤来算,亩产500斤,就有2万元的收入。”敕勒林海公司总经理张卫峰介绍说,除了油用牡丹,元宝枫、长柄扁桃等木本油料作物都可以在林间进行套种,以后推广开来都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
特色旅游成支柱,童山秃岭变氧吧
——让民生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密切结合,让群众分享生态红利。
“怎么理解生态综合治理?我认为,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也包括民生工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更包括把城乡一体化、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结合在一起。”张锐对记者说,“我们高标准地落实和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就是要让民生工程和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高标准协调起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尤其在地下管网的投入上一次性投入到位,不做面子工程。”
将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与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紧密结合实施,一共要完成27个村庄的改造建设任务,以原址改造、原址新建、迁建等不同模式,打造以“农家乐”为主的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示范村。
水磨村是整村新建的“典型”。远远望去,一栋栋白墙蓝瓦的二层小楼在青山绿树掩映下一派田园风光;村中一条大道平坦整洁,更有一座大型停车场方便游客;走进村来,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一应俱全;村里的“农家乐”也升级了,前来亲近自然、采摘特色蔬果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79岁的老汉张还来高兴地说,村里分给他全家3套新房,一套房还花不到10万元,其余都由政府补贴,“这样的好事哪儿找去?”记者在他家看到,楼上楼下水电气暖一应俱全,整洁干净;窗外家家户户白墙蓝瓦,远眺山川河谷,美景尽收眼底。
而在承接综合治理23平方公里的回民区,也在2013年开始投资17亿元实施东乌素图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项目。“这里有2000多年历史的战国赵长城遗址;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的由蒙古族工匠自己修建的乌素图召庙群落;还有200多年历史的古树木3000余株。让基础设施强起来,才能让地域文化活起来,生态旅游产业也有了底蕴。”回民区委宣传部长王志强说。
代表北方游牧民族远古文明的大窑文化遗址、战国“赵长城”、绥远抗日将士纪念碑等文化景观,正在与当地的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这些村庄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生活在呼市的张尔适是个办公室白领,平时不爱运动。年轻的妻子看到“驴友”们在朋友圈晒出的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美景,就逼着他出来走走。照片上的美景真的是记忆里的大青山?张尔适开始满脸疑惑,路遇采访的记者时脸上已经绽开笑颜:“过两天我要带着5岁的儿子来骑车,就把汽车停在山下。”
登山步道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北部的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腹地。我们同张尔适边走边聊,沿着大青山前坡下新修的登山步道一直往东。只见浓绿的樟子松与国槐、嫩黄的金叶榆、淡紫的丁香已经连成一片,路边的生态林、灌木、绿草,随着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行走间不时有野兔窜向树林深处,间或还能发现山鹰在林间盘旋觅食。
“这些年没来,变化可真大!这漫山的树林好像是小兴安岭的景色啊!”在张尔适看来,眼前美景彻底颠覆了他脑海里的大青山前坡印象。修缮后的国家登山步道已成为一条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文化景观带,并行建设125公里户外骑行路线、50公里越野车体验路线、70公里自驾车观光路线,沿线植被覆盖率高达80%,童山秃岭已成为城市的“氧吧”。
“如果按市区青城公园中364.5亩的绿化面积计算,3年间我们在大青山前坡相当于新建了219个青城公园。”新城区林业局局长秦贵智介绍,“现在每年新增的绿化面积比过去10年的还要多。区域小气候正在形成,市里大晴天、大青山局部却下雨的现象经常出现。”
据当地气象部门数据显示:2005-2011年大青山区域平均降水在300毫米左右;2012年414.2毫米;2013年427.8毫米;2014年450.1毫米,近三年来,降水明显增多。随着生态系统的恢复,大青山里像狼、兔、獾、鸟等各类动物也多了,一座城市与自然的绿色拥抱逐渐紧密起来。(《农民日报》记者 夏树 王泽农 张五四 白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