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气温已降至个位数,旗内腾格里沙漠东缘的头道沙子飞播区却依旧绿意盎然。放眼望去,沙拐枣、花棒和白沙蒿等“固沙卫士”傲立沙丘,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绿色屏障”。“屏障”以东,是盟署驻地阿左旗巴彦浩特镇及更远处的贺兰山区。
“人说‘风起阿拉善’,这里常被视为国内沙尘的来源地之一,”巴彦浩特镇居民曹亮说,“但近些年随着家乡附近连片‘绿带’的构建与完善,可以感受到沙尘暴的数量和强度都在明显减少。”
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左旗属于温带荒漠干旱区,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横亘境内。全旗总面积8.04万平方公里中,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占79.3%,生态环境一度非常脆弱。
“特殊的地理环境让生态建设始终是我旗最大的基础建设,”阿左旗旗长戈明说,在与沙漠化斗争和生态恢复的过程中,阿左旗逐渐摸索出“飞封造”结合的治理措施,局部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沙区农牧民收入也因此稳定增加。
“飞”即飞播造林。“飞播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符合阿左旗地广人稀的特点,”旗林业局副局长杨晓军说,“选择水文条件较好的播区飞播、雨季前飞播、对飞播种子进行丸粒化和包衣处理、对飞播成效不理想的地区进行补播复播等,都是我们总结出的适宜本地实际的技术。”
阿左旗的飞播造林试验始于上世纪80年代,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飞播造林454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分别建成长350公里和110公里的治沙绿带,让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和半固定,有效阻挡了两大沙漠向东前侵蔓延。
“封”即封山育林。阿左旗以东的贺兰山位于内蒙古和宁夏交接处,是我国生态荒漠化治理保护的前沿阵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黄河、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并波及西北、华北及其他地区。
据盟林业局局长陈君来介绍,自上世纪末对贺兰山彻底实现退牧还林、还草封育后,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今,贺兰山保护区的有林面积由过去的36万亩增加到60.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6%提高到45.7%,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也明显增多。
“造”即人工造林。“造林主要树种为具有防风固沙作用的灌木树种梭梭,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农牧民在人工梭梭上嫁接生产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肉苁蓉,兼具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盟农牧局局长魏雄会说。
阿左旗于2010年启动“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历时5年,累计种植梭梭人工林110万亩,4个规模化基地粗具规模,人工接种肉苁蓉20万亩,全旗已有400多户农牧民从事梭梭苁蓉产业,实现“治沙又致富”的双赢目标。
如今的阿左旗,土地沙化面积由上世纪的每年1000平方公里减少至现在的每年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则由10年前的4.8%提高到现在的12.5%,“‘飞封造’构建的绿色生态屏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戈明说,“但阿左旗的生态环境建设依旧任重道远,还需不断加大建设步伐,强化建设成果保护。”(记者 张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