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文化广场上,嘎查村的百姓大舞台上,还有多功能文化活动室里,活跃着基层百姓的身影,展示着城乡群众的才艺。动感十足的广场舞、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喜庆欢乐的秧歌舞、自编自唱的漫瀚调,闲暇之余,农牧民也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用勤劳智慧谱写幸福欢歌,一支支活跃的农牧民文艺队成为农村牧区的“形象代言人”。这些,都是我市全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把实现“两个巩固”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立足点、聚焦点、着力点,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符合本地实际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阵地与流动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路子。
五级覆盖,家门口建起“文化圈”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以市、旗两级为骨干,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和嘎查村为基础,农牧民家庭文化户和民间组织为延伸,流动文化为枢纽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设施建在村,农闲时间学习文化能健身。广播电视户户通,四十多个频道任你拧,要是农闲有精神,黑地里看到大天明……”伊金霍洛镇龙虎渠村宽敞的乡村舞台上,村里文艺队成员马婵华打着快板有声有色地说着自己编的串词,细数着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不断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饱满的热情、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得台下时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2011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我市累计完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亿元,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139万平方米,人均0.69平方米,其中,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覆盖率和受益率均达到100%。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370万册,人均1.85册,年流通0.73次,人均到馆次数0.58次。市和8个旗区均建有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全市博物馆(纪念馆)30座。全市苏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均达到500平方米以上,使用功能都实现了“十个一”要求(即:1个藏书在5000册以上的图书阅览室;1个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20台以上电脑的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文艺排练室;1个棋牌游艺室;1个展览陈列室;1个体育健身活动室;1个集看电影、文艺演出的多功能厅;1个集大型文体活动的文化广场;1支业余文艺队和1辆流动文化车)。全市906个行政嘎查村和社区全部建有文化室,70%的嘎查村文化室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实现了“四个一”要求(即:有1个草原书屋;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包括文艺、游艺、健身活动的综合活动室,有1个集看电影、看演出、体育活动的文化广场)。90%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实现了“七个一”要求(即:1个多功能活动厅,1个书、刊、电子阅览室,1个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1个展览陈列室,1个体育健身室,1个棋牌游艺室,1个宣传栏、黑板报等配套设施)。全市建成草原书屋739个,市、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9个,基层服务点906个,实现了农村牧区全覆盖。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8.65%,电视综合覆盖率97.96%,广播自办节目覆盖率90%;电视自办节目覆盖率88%。党报发行城市到户,农牧区覆盖村社。
与此同时,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也正在悄然进入普通群众的生活。在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利嘎查书香特色文化户阿拉腾毕力格家中,农牧业技术与实用知识、医药卫生与健康生活、文化科普知识与工具书、文学、法制、自然与环保、生活常识、蒙古文图书印刷发展史、蒙古文图书版本、期刊、书刊等各类科目图书琳琅满目,阿拉腾毕力格介绍说“这里每年接待旅游、文学艺术爱好者、读者近10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