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累死也不能让沙漠欺负死
时间轴推到30年前,毛乌素沙漠腹地,一个平凡女人的命运走到了转折点……1985年,家住陕西靖边东坑镇的殷玉珍刚满20岁,经“父母之命”嫁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一个叫“井背塘”的小地方。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她所有的幻想——丈夫白万祥木讷少言,家里一贫如洗,方圆10多公里内渺无人烟,周围一片沙海……
人也吃着了,风也刮着了。吃完了,碗底澄下一层沙。
当年治沙的乡亲们
那真是一段惨痛的记忆。棉蓬、沙蓬籽、沙米、沙盖是主要的果腹之物。偶尔从靖边、尔林川捡到死猪、死羊,一家人竟像过了年一样。住的地窨子必须猫着腰才能钻进去。一起风,小屋就有被沙子吞噬的危险。风一停,全家人便轮换用铁锹把门口的沙一点点挪开。
住在这茫茫沙海里,十天半月难得见到一个人。殷玉珍清楚地记得,刚过门时,40多天才见到一个人从周围经过。她跑过去用盆扣住那人的脚印,此后每天过来端详。这个脚印陪她度过了许多难熬的日子。
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殷玉珍实在闷得慌,想去娘家散散心。正午的日头正毒,灼烫得人几乎晕倒。到了娘家门口,她脱下鞋来把沙倒掉,才发现两只脚烫起了一层水泡。一刹那,她的心头涌上一个念头:治沙!“娘娘再也不走这种路了!宁可种树累死,也决不让沙欺负死!”
说干就干!殷玉珍用家里最珍贵的财产——一只三条腿的羊,换回了第一批树苗,种在了地窨子周围。
冬去春来,经历了严寒和干旱之后,600多棵树只活了10多棵。殷玉珍并没有失望。“能活10棵就能活100棵、1000棵、10000棵。种!接着种!”从此,殷玉珍和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大半生和这片沙海耗上了。
她和丈夫起早贪黑养猪养羊,地窨子周围也种了不少旱作庄稼,每年的收入除填饱肚子之外全部投入到治沙上。没钱买树苗,夫妻俩就到外面打工,给人家盖房、掏粪、干农活。他们打工不要工钱,只要树苗。人家修剪下的树枝他们就赶紧背回家扦插下。
每年春节一过,她与丈夫就没日没夜地在沙窝子里忙活开了。剪枝、挖树坑、背树苗……为了不误工,他们经常带上干粮和锅灶。仿佛刻意和他们作对,毛乌素的大风沙常常给他们的饭里加些“作料”。“人也吃着了,风也刮着了。吃完了,碗底澄下一层沙。”
终于,过度劳累把殷玉珍的丈夫放倒了:肺炎、气管炎,还时不时地流鼻血。她劝丈夫歇下,白万祥不肯:“都干下个这了,不能荒废下。”殷玉珍体谅丈夫,从此只让他做些轻活,而她自己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
苦难的生活也有不少甜蜜。殷玉珍怀上了她第一个孩子。怀孕期间,她一直没耽误种树。“娃娃是我的命根根,树苗苗也是我的命根根,误了天时一年就误下了。为了让娃娃将来不再像我一样受罪,咬着牙也得把树种下。”就在孩子降生前两天,她还在沙漠里背那一捆上百斤的树苗。
长期超负荷劳动导致早产,孩子刚满8个月就呱呱坠地了。这条孱弱的小生命竟然像沙海里的树苗一样,顽强地活了下来。
儿子出生还不满50天,殷玉珍又去种树了……不久,殷玉珍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跟之前一样,怀孕期间她还是没误了种树。在一次背树苗进沙漠的路上,她不慎摔倒,尚未出生的小生命就这样夭折了。
“那些日子是着了魔了,实在是被沙子欺负怕了。” 提起对孩子的亏欠,殷玉珍泣不成声。
聊起过去的日子,殷玉珍能说上几个小时。但她更愿意描述的是未来的愿景:在市场中转型,让治沙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培养治沙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