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原县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带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农耕文化产业挖掘成效显著,为古郡五原凭添了文化内涵。
延伸三级文化服务体系
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
近年来,五原县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政府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民生工程,通过政府投入、争取上级投资、资产置换、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共投入建设资金3亿多元,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苏木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初步完善,文体活动中心、五原博物馆、冯玉祥誓师广场等一批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的投入使用,使全县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观。积极推进有广场、有阵地、有器材、有队伍、有经费的农村文化“五有”工程,目前社区体育馆达到20个、文体广场公园达到17个。全力推动书画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广场舞协会等建设,着力打造10分钟体育健身圈,构建形成覆盖全县、城乡联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创建全区一流的文化大县和全民健身活动示范县。
目前,全县已建成村民健身广场51个、农村文化活动室62个。2014年为59个村文化室配送文化器材45套、扶持培养文化户12户、文化大院15个,为20个全民健身广场配备路径20套。同时,该县积极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农村电影放映、草原书屋、体育场和体育中心、农牧民体育健身等惠民工程建设,形成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旅游与文化结合打造旅游文化大县
2013年,五原县委、政府提出建设“内蒙古西部地区旅游文化大县”的奋斗目标,印发了《创建旅游文化大县的意见》,提出了建设旅游文化大县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
近年来,该县以节庆文化和精品线路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不断拓展,先后成功举办了“葵花节”“番茄节”,以红色游、民俗文化游、农业观光游为特色的五原抗战烈士陵园、普济寺、拉僧庙、义长绿色田园等文化景点相继建成,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天籁湖影视城为外景地拍摄的电视剧《我叫王土地》在全国热播,为发展影视旅游文化提供了契机。以万亩葵海、天然湖泊为特色的旅游资源逐步整合开发,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文化产业整体形象。
目前,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河套农家乐、民俗村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全县形成了有精品旅游点,有独具特色的旅游线,有综合旅游基地的旅游文化格局,向建成内蒙古西部地区旅游文化大县的目标大步迈进。
培植农耕文化产业助力农业大县发展
为了进一步挖掘2400余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内蒙古西部地区文化大县,打造集水利文化、蒙元文化、黄河文化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2012年,五原县引进民富公司,统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投资6.5亿元,规划用地12000亩,共同打造集温室生产、营销、采摘、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民隆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当年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被列入巴彦淖尔市政府“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按照规划,博览苑园区主要包括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观光农业采摘区、河套农耕文化体验区、河套民俗文化村、河套农家乐等六个文化产业基地,把河套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投资2亿元的河套历史文化园、投资3亿元的观光农业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8000万元的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已完成基础建设,正在规划布展。投资2000万元的河套农耕文化体验区、投资3000万元的河套农家乐和投资2000万元的河套民俗文化村将于近期完工。
今年年初,民隆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入选国家2015年度丝绸之路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是全区3个进入国家2015年度丝绸之路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博览苑建成后将生动丰富的河套民风民俗融于各主题园区,从而实现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优势产业,实现文化产业与农业经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相融合,使丰厚的文化资源与发展农业经济有机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
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大了全县文化服务覆盖面;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了五原县城镇品位和知名度;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把文化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建设的路子。五原县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后劲十足。
□本报特约记者祁冬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