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坑坑洼洼的土街土巷,如今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不光村民出入方便了,来村里做买卖、收土豆的人们也方便了许多,相比过去真是大变了样。”说起“十个全覆盖”工程,武川县可镇大安字号村村民张存柱竖起了大拇指。
走进武川县可镇的新农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洁的街道、一座座崭新的民房……朝气蓬勃的气息扑面而来。
“终于推倒了老土房,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以后过年过节再不用愁儿孙们回来没地方住了。”张存柱搬进新居虽然有段日子了,但仍旧难掩激动的心情。在张存柱家记者看到,屋内一尘不染,窗明几净,墙上贴着大红福字和全家福照片。张存柱告诉记者,几个儿子都在外打工,不说别的,过去他家吃水就是个难题,60多岁的他每天还得去挑水,牲畜都不敢敞开了饮水。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并且也通了下水,他家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能在家里洗上热水澡,这在从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啊!
据了解,自去年开展“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可镇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注重群众意愿,考虑群众需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将专家智慧和群众意愿结合起来。坚持把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着眼农村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持续改善,科学编制规划。截至目前,可镇18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所涉及的568户危房改造,已完工556户;房屋加固和院墙改造已全部完工;文化室、卫生室、便民超市各建设完成4处;三个示范村、两个重点村的墙体抹灰工程已全部完成;栽种绿化苗木2000株;新建卫生厕所30处;喷刷涂料350处院落,通过一事一议项目为小安子号等5个重点村安装光电路灯151盏。
既要做足“面子”,更要做足“里子”。可镇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之初就想到了农民们最关心的收入问题,该镇从解决农民收入入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做成了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天力木兔、巨字号等村通过农户自营和“企业+农户”的方式进行马铃薯规模化种植2750亩,在乌兰忽洞、定相营两个村采取金融扶贫的方式扩大贫困户再生产……产业的支撑,让百姓的收入有了保障,放宽了心。
“以前我们村是土房土路,现在房也盖得好,路也修得宽,村民有得乐,有书看,生活真滋润!”赛罕区巴彦办事处白塔村村民赵长在道出了白塔村的巨大变化。
自2014年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巴彦办事处扎实推进民生福祉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年,巴彦办事处对坝堰、舍必崖、白塔三个村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计划投入资金7951.75万元,力争做到“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农村发展整体推进、有序衔接。
走进巴彦办事处辖区的乡村、庭院,广大农民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着记者:“‘十个全覆盖’工程好啊!为咱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办了好事。”话中的“好”字,蕴含着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改过去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显加快。
“以前村里这条路地势低,一下雨就是一个大水坑,机动车过去溅路边人一身水,今年村里已经硬化了路面,不但出行方便了,地里的瓜瓜菜菜再也不愁运输了,一溜烟儿就送城里了。”赵长在高兴地说。农村街巷硬化工程是实现城乡连通的桥梁和纽带。
“过去村里也没个小卖部,买个东西得跑好远,现在好了,村里有了超市,油盐酱醋啥的走几步路就能买上,真是方便了我们这些老年人。”赵长在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的便民连锁超市,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文化室、文化广场成了农民最喜欢聚集的地方,多彩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乡村生活的新时尚;广播电视“户户通”不但送去了一道道文化大餐,还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助手。
百业俱兴人欢乐,幸福化蝶舞阡陌。“十个全覆盖”,件件关切民生,事事温暖民心。如今“十个全覆盖”工程项项逐步落实、桩桩依次兑现,如今的巴彦办事处所属各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人居环境整洁有序,设施农业蓬勃发展,村民实现了居有净所,男女老少其乐融融,到处是祥和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