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南荒新村一景。记者马天烈摄
题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2014年1月13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召开的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提出:全面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扎实抓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和创新农村牧区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牧区面貌有大的改变。
赤峰,一片布满人类近万年跋涉足迹的苍茫大野。
巍峨的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逶迤相连,将她揽入怀中,孕育出一片沃土;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两河交汇,千百年来奔腾不息,润泽九万平方公里阡陌田畴。这里曾出土距今7700年至8000年前的粟、黍碳化物,是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是世界粮食农作物最早人工培植的区域之一。从红山先民刀耕火种,到农业社会牛耕铁犁,勤劳朴实的赤峰儿女奔碌于高原之上,耕耘在天地之间,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从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退出历史,到“中央一号”文件春暖花开,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鸣响号角……时代的车轮挟裹一路草浪麦香,滚滚向前。而今,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在万里草原再掀春潮,奏响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转型发展的宏大交响曲。300多万赤峰农牧民如饮甘霖、如沐春风。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8337”发展思路在农村牧区的延伸和破题。
这是一场农村牧区转型发展的伟大实践。
这是一场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的历史跨越。
一边是城市里宽敞的马路,一边是农村牧区狭窄的山路;一边是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功能逐渐完善,一边是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日益滞后、公共服务不均衡……“十个全覆盖”直面“城乡鸿沟”,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
“模样儿全变了,咱日子越过越兴旺”
2015年7月1日,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大水清村。
临近中午12点,随着工人们的一声吆喝,最后一根房梁稳稳上梁。73岁的李景良说:“我70多岁了,党的好政策都赶上了!这不,住了40多年的老土房改造成了砖房,真是掉进‘福窝’里了!”“年轻人都想往城里去,当城里人,现在这农村变了新模样,比城里还好呢!”老伴儿在一旁高兴地搭话。
和李景良一样,自“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已有5.2万户农牧民告别危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广大农牧民的郑重承诺,是广大农牧民当前所需、所盼,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实实在在的惠农惠牧工程。”在市委一次常委会议上,市委书记王程熙如是说。履新赤峰不久,他便经常利用周末到农村牧区“微服私访”,从山路蜿蜒的天上队小学,到地处偏远的贫困乡村和牧区,走进田间地头,坐上农家炕头,听民声,悉民情。一路走来,既有喜悦满满,也有忧心忡忡。
赤峰市总人口460余万,其中农村牧区人口占了大多数,是自治区农牧民人口最多、“十个全覆盖”涉及面最广和任务最重的地区。如何跟上全区整体节奏和步伐,如期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是对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场重大考验。
坚持四个强化、突出四项重点、注重四个结合、发挥四个作用……“十个全覆盖”春暖赤峰大地,全市上下重装上阵,多方破解资金瓶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一张张规划跃然纸上,一条条措施酝酿出炉,一个个项目相继开工……近两年的时间,颗颗汗珠凝结成了累累硕果。
“瞧,咱村上的路多光溜,地里的瓜瓜菜菜再也不愁卖了,一溜烟儿就送城里了。”林西县五十家子镇东边墙村村主任刘文忠一脸满足。硬化的是街道,通达的是民心。到目前,我市共硬化农村牧区街巷5522.7公里,一举结束了群众“出行难、买卖难”和农业“丰收愁、歉收愁”的历史。
翁牛特旗太平庄村地处偏僻,村民有个头疼脑热都得往镇上跑。如今,95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内病床整洁、药品齐全。“现在好了,走几步路问题就解决了。”正在村卫生室买药的李大爷激动地说。“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牧民“小病拖,大病挨,病倒才往医院抬”的困窘成为历史。
而在松山区穆家营子镇北洼子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让广大农牧民搭上了网络快车,互联网上一声“吆喝”,致富信息滚滚而来……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全市共有1654个嘎查村和51个国有农牧林场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目前已投入工程建设资金109亿元,实施危房改造4.59万户,完成或在建的街巷硬化5269公里,解决安全饮水40.76万人,无电户通电463户,改造农村电网2149公里,2014年以来全市计划完成的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均已全面完工,完成或在建255所小学和幼儿园,新建标准化卫生室860所,新建1381个文化室、669个嘎查村文化广场、719个便民连锁超市和1个配送中心。全市80岁以上享受低保的困难老人全部纳入高龄补贴范围,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全部实现足额发放。
从苦水到甜水,从羊肠小道到水泥油路,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头疼脑热苦挨着到家门口就能打针吃药,从农闲时节打麻将、蹲墙根到男女老少齐跳广场舞、互联网上找富路……“十个全覆盖”让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鸿沟”渐渐消弭,同时也改变着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幸福生活就像春风甘露洒向千家万户。
“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提速,让“城市”和“农村”、“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传统概念悄然改变,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全程跟进。今年,全市共评选出星级文明户100余户、文明农牧民100余人、美丽庭院2000余户、最美家庭2467户、五好文明家庭630户、孝心村200余个,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自古以来,农牧业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母亲产业”,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 “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仅是要让农村牧区成为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更是要通过产业发展,为农牧民培育“永续财源”——
“有了致富路,咱腰包儿越来越鼓”
“我这17亩果园,有123苹果、安国梨。去年,咱这果卖得不错,纯收入5万多块,今年估计行情也不孬。”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代白乌苏村村民王广全盘算着今年的收成,脸上洋溢着喜悦。“这上有老、下有小,年年都愁咋赚钱,现在有了致富的路,咱农民这腰包鼓起来了!”
和代白乌苏村不一样,地处中心城区的红山区则紧盯百万城市居民的“钱袋子”,着力打造东南营子、东三眼井等5个乡村旅游村及西水泉、柳条沟等9个生态体验特色村,仅今年一个暑假就吸引了数万“城里人”前去休闲观光,为城郊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十个全覆盖”不仅让农村美起来,成为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关键还得找准产业定位,让农牧民富起来,实现稳定持续增收。
在“十个全覆盖”建设中,我市坚持将“变美”与“致富”同步考虑、同步推进,以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由此,畜禽、粮油、林果、药材、蔬菜、旅游等一批特色富民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批“产业村”、“亮点村”,使“十个全覆盖”重点嘎查村都有了相应的产业支撑,夯实了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
村有产业支撑,户有致富途径。
年招待游客数达到10万人以上的元宝山区小五家乡大营子村,借助农村整治后的良好环境,顺势发展农家乐餐饮业,经营户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林果业是宁城县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的主导产业,如今全村已发展寒富苹果、南果梨等经济林1800亩,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近万元。村里还成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带动30个行政村的300户果农走上了致富路。
松山区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努力将“惠民工程”打造成“幸福工程”。该区当铺地村原为东方红村,投资30余万元打造赤峰近郊红色旅游文化示范基地,让村民乐享“旅游蛋糕”。在大兴隆庄村,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一期480栋、3000亩的果蔬棚已全部投入生产。“一个棚一年能收入5万元,5个棚就是25万元!”唠起以后的生活,大棚承包户崔继勇信心满怀。目前,松山区设施农业总面积已超过30亩,覆盖了67%的行政村。
如今,像宁城县的林果产业、松山区的设施农业、巴林右旗的肉牛养殖、红山区的近郊休闲农业等,都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据全国“一村一品”统计调查系统显示,去年至今,全市已相继培育出产业突出、特色明显“一村一品”村镇53个,其中有4个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此外,全市有900多万亩土地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作业,专业合作社达1.4万个,种养植大户10.4万户、家庭农牧场700多家,农牧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方式正在淡出历史。
“十个全覆盖”工程受益者是农牧民,主体也是农牧民。工程的质量系数,关系着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工程的成功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又一佐证——
“工作有抓手,咱越干越有劲儿”
金秋八月,赤峰大地硕果飘香,处处流淌着收获的喜悦。为抓住今年工程建设最后的两个月“黄金期”,全市3000余名干部组成165个工作推进组于8月29日前全部到位,直接驻村开展工作,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提速。
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市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焕发出的干劲、作风以及“三严三实”精神融入“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作为锤炼干部队伍、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契机。
喀旗西桥镇雷家营子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靠着几分田地、几间房子、几头家畜,村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这里的村民来说,“十个全覆盖”工程让他们感触最深。“看着房子一天一个变化,心里那个高兴呀,天天盼着新房子建起来……”一提到房子,从危房改造项目中受益的66岁的滕国月老人总有说不完的兴奋和喜悦。
让滕国月老人称赞的不仅是住上崭新的房屋,还有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党员干部体现出的良好作风。“为了这房子,乡里村里的党员干部晒黑了,他们操的心比我自己还要多啊!”滕国月老人的心声,也正是赤峰300多万受益农牧民的心声。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弯下腰、沉下心,与农牧民群众一起算环境账、效益账、长远账,引导农牧民自愿参与、自主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用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社会资金投入和群众自筹资金达到23.3亿元,占工程建设资金总量的21%。以宁城县和顺矿业董事长李校臣、红山区文钟镇西朴杖子村农民企业家张长宏为代表的企业家心系农村,累计捐款上千万元……“十个全覆盖”在广大农村牧区汇聚起了干群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的强大合力。
“村里终于有了卫生室”、“我们挨家挨户都修了漂亮的院墙,房顶的瓦也都换了”、“王书记,我得跟您表扬一下咱们的村干部”……今年6月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来到敖汉旗新惠镇高家窝铺村调研时,村民们争先恐后道出身边的可喜变化,纷纷为村干部点赞。
由衷的评价、赞美的话语、幸福的笑容……这一切充分显示出“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农牧民心中的地位,也真实反映出农牧民对这项民生工程、对党员干部的满意程度。 “十个全覆盖”工程,推动了干群关系的大调整。
国之命,在人心。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
农牧业强、农牧民富、农村牧区美,是实现中国梦、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建设美丽富裕文明新赤峰的重要篇章。“十个全覆盖”工程,为300多万赤峰农牧民带来了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机遇,在这片曾经点燃人类文明曙光的大地上,他们激情澎湃,信心满怀,与广大党员干部共筑美丽梦想,共建幸福家园,共书新时期农村牧区转型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