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亚洲第一湿地”给湿地使用者戴上“紧箍咒”
内蒙古新闻网  15-10-06 09:33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金秋时节,享有“亚洲第一湿地”美誉的额尔古纳湿地的一处旅游接待点外机器轰鸣。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注视下,一排今年夏天刚刚竖起的木桩被推倒在地。

  一项旨在对自然保护区内人畜活动情况摸底的工程正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额尔古纳湿地全面展开,在卫星定位技术的监督下,湿地使用者从此将被戴上“紧箍咒”,蚕食大自然的行为会变得越来越难。

  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刘炳臣说,旅游接待点竖起的这些木桩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招徕游客,二是趁机扩大地盘。而这种蚕食行为,是湿地管理部门明令禁止的。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进入额尔古纳湿地的游客数量呈现井喷式上升,在旅游旺季,这里平均每天接待8000名左右的游客。巨大的商业利润让旅游接待者嗅到了商机,同时也给湿地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此外,近10万公顷的湿地范围内还散布着数量庞大的牧业点、国营农场以及小果园。按照中国对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管理要求,湿地保护区内本应尽量避免生产活动,但由于在2003年成立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之前,一些农牧场已经存在,因此退耕、退牧问题十几年来一直举步维艰。

  “历史成因让一些农牧场经营者认为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因此在我们的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摩擦。”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站站长李昆说。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推进,为避免湿地遭蚕食,当地政府于2015年春启动了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人畜摸底工程。“合法”的湿地使用者登记备案后,需按照登记范围严格执行,而非法使用湿地者,将被逐渐清理。

  李昆等业内人士认为,历史遗留问题仍需上级政府出台政策妥善解决,对于“有手续”的湿地使用者,或可适当进行退耕还林等补偿,让他们在告别湿地的同时,其生存权益也能得到合理保障。

  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境内,它地处大兴安岭西北麓,西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临,总面积95604公顷,区内由河流、沼泽、滩涂、苇塘、草原、灌木林地等多种生态类型组成,是内蒙古东北部欧亚草原区向欧亚针叶林植物区过度的重要生态系统,也是中国高纬度地区唯一的多个生态系统和地理环境的交错带。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被纳入全球两个重要的生态区域:达乌尔草原生态区域和黑龙江流域生态区域,它也是鸟类从东亚至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必经之处和重要繁殖地、栖息地。(记者邹俭朴)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挂国旗 迎国庆
“复活”的居延海
新生开笔礼
金秋阿尔山
救助受伤鸟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鄂尔多斯“巨型餐桌”精彩亮相
舞动金桥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