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和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率领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走进武川县耗赖山乡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向技术管理人员盖长军深入了解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10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率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深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就“十个全覆盖”等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现场观摩检查。
在呼和浩特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的食用菌大棚里,技术管理员盖长军指着一排排长满了各类蘑菇的菌包向观摩团介绍:“村里的食用菌大棚一年纯利润300多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村民们找到了致富的好门路。”
圪顶盖村村民戴改兰住进崭新的砖瓦房“心里格外敞亮”。今年53岁的戴改兰嫁到圪顶盖村整整30年了:“过去真是穷啊,村里一片一片都是透风漏雨的土坯房,谁能想到能过这样的好日子?”住上新房的戴改兰和老伴一起经营食用菌大棚、种植黑木耳:“一年纯收入5、6万元,日子过得挺好。”
壕耗赖山乡耗赖山村的武海霞向观摩团介绍起如今的好日子:“我们村现在发展了食用菌种植,水产养殖,蒙草抗旱公司种植基地和青年鸡养殖四项产业,村里过去在外面打工的也回来了。”
在上秃亥乡大马王庙村,王君、巴特尔与村民张锁仁坐在炕上唠起了家常。张锁仁高兴地说着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村里的变化,“家里通了自来水,再不用从外面担水吃了。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住得好,而且烧的煤也有了,日子过得这么好,还要咋呢?”
作为呼和浩特市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武川县乡村大地“一片一片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成为了历史,如今的武川县村庄美了,村民富了。
自“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武川这片革命老区正从根本上发生着变化。一个个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功能完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新农村正在改变着农民的生活,142个村旧貌换新颜。实现了“危旧房屋变新房、安全饮水进农户、村村道路变通途、户户通电农网改、广播电视进万家、农家学生校舍新、群众文化有场地、小病就医不出村、连锁超市遍乡村、社会保障到个人”的新时代农村景象。
今年4月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武川县调研时指出,要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扎实做好民生工作,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发展。
武川县不断探索“十个全覆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除了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还着力打造优质牧草种植大县。坚持“收缩转移、集中发展”,以生态改善、农民增收为目标,遵循生态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各类资源,通过三种模式推进了牧草产业发展和草业大县建设。一是生态恢复型,在二份子乡、西乌兰不浪镇等西北风蚀沙化区域,以百瑞草业为龙头,进行规模连片流转土地,播种适宜当地条件的优质牧草、恢复植被、风沙固土、改善环境。二是种养结合型,在南部山区和中西部乡镇,以锡盟草都为龙头,结合肉羊肉牛舍饲养殖,扶植企业、养殖大户种植牧草,走生态种养结合之路。三是种草采籽型,在哈乐、耗赖山、上秃亥等中部丘陵区,以蒙草抗旱为龙头,建设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区,发展采种牧草种植,打造牧草采种基地,实现多元发展。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每亩50至160元的种草补贴,并在牧草企业打工,在草业链上农户每年能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为推进整村生态移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今年武川县把“十个全覆盖”、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作为“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主题活动的有效载体,聚焦聚力,扎实推进。在食用菌产业方面,实施了扩面增产,并加大运营力度。在优质牧草种植方面,在去年规模种植20万亩的基础上,今年新增种草面积10万亩。在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方面,从去年11月就开始着手准备,在充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87个“十个全覆盖”项目村,并对87个村进行了建设标准分类,对改造院落进行了精准施策,并合理安排了工程节点,实施了县乡干部包线、包村制度。在精准扶贫方面,强化了干部包村包户工作机制,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记者 白建平 富丽娟 陈立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