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就像走亲戚,走得越多就越亲,就更能全面掌握所驻村的基本情况和生产信息。同时,这也是在培养干部从内心深处树立亲民、为民意识,全面提高造福群众的本领。
驻村干部住到隔壁屋,这无疑成了老百姓的“及时雨”。他们或走村入户,来到田间地头,向老农问农事;或下到基层发展产业,了解生产经营。最主要的是,遇到群众生产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或问题,这些“好邻居”能够立即帮助解决,能当场拍板的就当场拍板,不能当场拍板的,回去以后也很快解决。
虽说“客随主便”是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道,但是驻村干部下基层,不是去当客人的,而应该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家里人,树立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做到身入基层、心入基层。
具体要怎么做好这个“好邻居”、“主人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三个勤——“嘴勤”、“脑勤”、“手脚勤”。
“嘴勤”才能晓情况。掌握村情现状不能只根据书面报告,而要走家串户,和自己的乡亲、邻居拉好家常,真正了解大家的困难在何处,明白百姓的所需所盼,不能做脱离实际的“空想家”。也只有摸清具体情况,才能在基层工作中有针对性,不会面对情况、问题含糊其词、言之无物,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提高工作效率。
“脑勤”才能办好事。有了“嘴勤”发现的问题,就不能坐以待毙。面对基层的困难、问题,只有依靠“多动脑”,才能想出解决之法。根据本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解决。比如面对村经济发展不快的问题,驻村干部应该根据当地特点“琢磨”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贫困群众大多劳动能力和素质较差,驻村干部只有积极探索技能培训帮扶之路,培养贫困农户的致富能力,才能为稳定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动脑筋,多思多想,善出好主意,多出好点子,才有致富好路子。
“手脚勤”才能出成绩。驻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拉近干群关系。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也需多走动。把自己当作大家庭的一员,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常联系、勤走动、多交往。说到底,下基层工作的目的就是为基层解决问题,而光想不干,是想不来根本出路的。驻村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有机地团结成一个大家庭,把工作当成自己的家务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就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发展,真正因为驻村干部的到来让村民群众享实惠,为基层发展添活力。(刘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