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经济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十个全覆盖】乌海:将城乡一体化进行到底
 

  原标题:以改革思维推进“十个全覆盖”乌海:将城乡一体化进行到底(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活动特别报道)

  金秋时节,走进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地村农民冯素琼家,干净整洁的院里停放着1辆崭新的小轿车。“路好走了,儿子就买了辆车!”她笑嘻嘻地说。

  近两年来,新地村不仅修了路,建了公厕,还有2名保洁员专门负责清理环境;危房也实施了改造,房屋的外立面都进行了统一的西北建筑风格设计,临街墙面上描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案,全村整齐划一、美观洁净,并且实现了集中供暖。此外,村里建起了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大厅、活动室、卫生室、便民超市等一应俱全,还建了1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幼儿园,并开通了公交车。能够享受到和城里一样公共服务的新地村,正是乌海市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一个缩影。乌海市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不仅仅是简单地实现覆盖,而且以改革的思维谋求长效机制,要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农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全面小康征程上的历史性跨越。

  创新农区发展思维

  如何认识和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乌海人的思想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早在2004年,乌海市就在自治区率先探索城乡一体化改革,此后,该市一直以“转移、减少、集中、富裕”的思路推进农区工作。但农区人口自从前几年的5.6万减少到2万多后,近几年变动不大。

  一方面,连续多年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农业人口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政策待遇,但另一方面,农区贫穷落后的现状依然存在。工矿城市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区轻农区、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使得农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滞后,农区居民在住房、出行、购物等方方面面,与城里人不可同日而语。

  据统计,2014年初乌海全市农区共有危旧房6000多户,占到了农区居民住房的75%;有2.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需要解决;9个行政村尚未实现村内街巷硬化。其他各项指标也都不高,离真正的城乡一体化还有很大差距。

  到底怎样发展农区?海南区副区长杨立坦言:“过去,我也一直认为将农区居民转移出来才是农区发展的出路,但事实证明,总得有人从事农业、留在农区。必须变革思路,才能找到农区全面小康的路径。”认识上的深刻转变,让杨立对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最初只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变成了当作一项关系农区历史发展命运的事业来做。

  乌海市干部达成了共识:“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乌海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思想解放后,乌海决心拿出抓工业转型和棚户区改造的决心和勇气来抓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以钢的意志、铁的决心,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全力解决这一影响乌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还上厚厚的历史欠账。

  一场涉及全市48个自然村、2万多名农区居民的民生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了。市委、政府建立了层层包干、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联动机制,全市80多个部门2000多名干部职工包村入户,与农区居民同吃共住,动真情、用真心,从一个个细节抓起,不搞形象工程,不要面子工程,只为农区真正美起来、富起来。

  乐享城乡一体化福利

  在推动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乌海市坚持以改革的思维考虑问题,谋划长远,从而深化农区各项改革,推动农区各项工作。

  在危房改造中,群众最担心的就是拆除危房进城后,自己的土地没有了。针对这一问题,乌海市改革原有政策,农区居民进城后原有土地仍然按照国家规定保持30年不变,如遇征地拆迁,补偿费仍然归原居民享有。并根据地区实际,采取新建翻建、修缮、补贴、征拆、进城5种模式,解决农区居民住房安全问题。对购买农区统一规划建设住房和购买城区商品房的农区居民,尝试寻求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式,并将符合条件的农区困难居民纳入廉租房范畴。

  这样的改革思路,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其他项目中也得到了体现,民意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工作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

  海南区巴音陶亥镇曙光村雀儿沟村民小组的刘萍英听说村里要修路、改造房屋,也驾驶她家的小三轮跑来拉土,几个月下来,晒得黑黑的,干劲一点儿不输村里的男人。“大伙儿都出把力,把路快点修好,去镇上半小时就变成10分钟了!”刘萍英一边擦汗,一边爽朗地笑着。

  农区建设最需要能人,过去很多村里的能人都走出土地奔向了城市。为了吸引能人回乡,乌海市改革基层党建模式,为所有嘎查村选派了优秀的第一书记,而且优先选择原来村里的能人。海南区西桌子山办事处赛汗乌素村第一书记刘占林原本就是赛汗乌素村人,几年前调到区里工作,去年被选中下派到村里。重回家乡,刘占林发挥熟悉村里情况、威望高的优势,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召集回来,又与阳光田宇公司合作发展葡萄产业。如今,经过“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后漂亮起来的赛汗乌素村又充满了活力,变成了休闲旅游观光村。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一个个村庄不仅变美了,而且农区事务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现在,走在乌海农区,随便哪个村庄都会看到穿黄马甲的环卫工人进行垃圾清运。这也是乌海市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所进行的改革之一,将城市的环卫延伸到农区,由农区就业困难人员担任村庄环卫保洁、讲解等公益性岗位,费用由财政负担。照此思路,又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功能引入农区,解决农区生产生活秩序监管难题;制定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出台了农区户籍管理流程和办法,公安部门和乡镇负责人组成联合审批委员会……

  过去,技术好点的村医都去了城市,村里人看个小病也要雇车跑到很远的城里。为解决这一难题,乌海市改革原有的农区医疗卫生制度,城镇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农区轮岗服务,并解决了村医的养老保险和补贴待遇问题。技术水平提升了,待遇解决了,很多村医安下心来在家乡干事业。海南区巴音陶亥镇赛汗乌素村村医白晓梅说:“没了后顾之忧,我更愿意留在从小长大的村里。”

  像这样的改革还有很多,如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区域内交流制度、健全城乡一体的扶贫政策体系和社保体系、7552名“五七工”和符合条件的城乡一体化征迁居民、残疾人享受到城镇职工养老待遇、农区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医疗和低保待遇……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农区居民开始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城乡一体化福利。目前,乌海市初步实现了街道、巷道、户道相互配套,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城乡广播电视、通讯工程服务均等化。还专门成立了水质检测中心,定期对农区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管网水和末梢水进行42项指标检测。连锁超市经过信息化改造,居民不仅可在此安心购物,还享受到刷卡消费取款、银行卡余额查询、通信缴费等服务。行政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并做到“八个一”和“七有”,村民小组的文化室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市近一半公交线路已延伸到周边村镇,农区环线实行免费乘坐。

  一村一品做活富民产业

  站在乌海市阳光田宇公司的观景台上,海南区西桌子山办事处赛汗乌素村全景尽收眼底。在一片葡萄绿海之中,红顶白墙的村庄一字排开,酒庄和湖水点缀其间,让人心旷神怡。

  赛汗乌素村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寻找到阳光田宇公司的葡萄种植和酿酒产业作为支撑,解决了村子的持久发展问题。村民严桃花将土地流转给该公司,又在公司打工,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了家。

  “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是乌海市围绕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做产业发展文章的核心。为巩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成果,该市改革原有村庄发展理念,出台了《推进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流转聘用等5种利益联结模式。引导推动葡萄产业、设施农业、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高效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实施市区领导包联企业制度,市长、分管市长和三区区长、分管区长分别包联一个企业,推动农区居民向新型农业产业工人、现代服务从业者转变。目前,全市已组建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04个,65%的农区居民加入了合作组织,带动户均增收3191元。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乌海市加快制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这项工作在海南区正在有序推进,部分村民小组已完成第二轮公示。海勃湾区、乌达区农区土地确权工作正在稳步推开。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积极组建了温室种植合作社,社员菅勇靠发展草莓采摘园率先富了起来,带动一批村民发展草莓采摘休闲游;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东兴村养鸡女状元王艳霞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带动乡亲们发展养鸡,目前全镇规模养鸡户已经发展到了30多户。

  “让广大农区居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政策措施指引着乌海市工作的方向。该市把2015年作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攻坚之年,截至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已基本完成,进入巩固提质阶段,所有自然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启动。借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东风,该市把此项工作又延伸到城乡接合部的涉农和独立工矿棚户区社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彻底实现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

  链接:乌海市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情况

  任务目标

  乌海市“十个全覆盖”工程涉及13个嘎查村和1个涉农社区。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投入资金7.53亿元,行政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全市所有自然村已全部启动“十个全覆盖”工程。

  危房改造工程

  完成危房改造6092户。

  安全饮水工程

  解决了18384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市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全部通自来水。

  街巷硬化工程

  街巷硬化177.6公里。

  电力村村通和农网改造工程

  对完成电力村村通工程提标提质,加大农网改造,全面实现了城乡同电同网同价。

  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

  实现了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无“盲村”目标。

  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

  农区学校“校安工程”已全面完成达标。

  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程

  建成标准化卫生室17所,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全部达到60平方米以上,实现“四室”分开。

  文化室建设工程

  建成文化室21个,面积均在150平米以上;

  建成文化广场39个,面积均在500平米以上。

  便民连锁超市工程

  建成便民连锁超市20家、商品配送中心1所。

  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

  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

  农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482人,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秋意浓
挂国旗 迎国庆
“复活”的居延海
新生开笔礼
金秋阿尔山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额济纳自然遗迹受游客欢迎
乌兰布统草原秋色如画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