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喀喇沁旗“十个全覆盖”助推农村产业发展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15-10-22 15:44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村里修起了水泥路,建起了文化墙,老百姓住进了砖瓦房,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全村林果业的日益繁荣,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全村群众搭起致富奔小康的新台阶。”说起“十个全覆盖”工程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推动,喀旗小牛群镇通太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文龙滔滔不绝。

  喀旗坚持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发展工程全力推进,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好生态带来好效益

  走进王爷府镇黑山沟村,就像走进了一幅山水画。“黑山沟村通过硬化、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妇联主任薛金玉说。

  为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促进产业发展,黑山沟村用三年时间绿化荒山、荒滩1万多亩,整理河道两侧荒坡、荒滩和荒地1200亩,全村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90%。同时坚持引导全村群众培育安国梨、苹果梨、海棠等林果以及樟子松和黄芪种子,引导群众发展林业经济。

  山绿了,水清了,天更蓝了。通过“十个全覆盖”建设,黑山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村里的冷棚蔬菜、肉牛养殖和林果经济三大富民产业迅速发展,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4年的8600元,增长4倍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不仅吸引了众多自驾游、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前来观光赏景,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山野菜、蘑菇采摘等林下经济的发展。

  村民张良投资2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土特产品购销站。“我们村森林覆盖率高,土特产品十分丰富。特别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路好了,许多外地客商都愿意到村里来收蘑菇之类的土特产品。”据张良介绍,7月中旬到10月末是收购土特产品的旺季。每年收购的蘑菇等产品100余吨,远销辽宁、山东、河北等地,年纯收入15万元。最多时,全村上山采蘑菇的村民50余人,每天每人最高收入300元,3个月的采收期,有人最高收入达到2万元。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像黑山沟村一样依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收入的还有美林镇等村镇。

  自“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宽敞的通村水泥路、改造一新的砖瓦房、完善的文化体育设施让美林镇旧貌换新颜,也带动和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该镇不仅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还利用美林谷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自驾游越来越多的实际办起农家乐,大打农村风情牌,村民利用夏秋之际上山采摘山野菜、蘑菇、榛子等土特产品增加经济收入。

  好产业带动好发展

  沿马鞍山的盘山公路一路前行,行至西桥镇高营子村,记者立刻被周围漫山遍野的果树所吸引。一排排整齐栽植的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

  “虽然我们村的果树栽植时间不长,还没有完全进入盛果期,但通过精心管理、科学培育,林果产业已成为高营子村民的主导产业。林果就是高营子村未来的靓丽名片。”村委会主任田全说。

  据田全介绍,高营子村因地制宜,将林果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截至目前,全村208户人家全部栽植果树,共发展3500亩。今年寒富苹果、安国梨等产量达4万斤,可实现收入10万元。不仅如此,林果业使高营子村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到高营子村采摘林果和蘑菇等山货成为赤峰周边地区许多游客的选择。

  一花独放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与高营子村不同,通太沟村的林果业已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林果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如今,全村果树面积达到5600亩,全村396户人家,家家栽果树。原有2000亩果树,年产水果20万斤,户均收入1万元,最高达到3万元。该村以此为基础,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通太沟梨花节,吸引了市内外游客前来赏花踏青。

  结合地域特点发展适合本地区增收产业成为喀旗许多农村的共同选择。马鞍山村3000亩山葡萄、十家满族乡7100余亩林果、喇嘛地村1500余亩硬果番茄、南台子乡马铃薯、美林镇食用菌……事实证明,根据乡村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潜力,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喀旗广大农村农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来源。

  好环境走出好路子

  走进美林镇小美林的移民新村,映入眼帘的除了一排排装修一新的砖瓦房,还有路边几家开业不久的农家乐。随风飘扬的彩带、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干净整洁的餐饮设备和笑脸相迎的农家乐主人组合成一幅完美的画面。院边空地上,来自承德市的十几位自驾车游客正在忙着烧烤,缕缕炊烟随风飘散。

  “这是刚开业两个月的‘山里人家’农家院。别看开业时间短,可经济效益却非常好。”美林镇宣传委员高丽媛说。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强力推动下,喀旗农村环境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是通太沟梨花节、西桥镇采摘节和山地自行车赛、美林谷帐篷节等乡村旅游活动的陆续开展以及农家乐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

  马鞍山村在大力发展山葡萄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农家乐建设。截至目前,该村已有12家农家乐营业,户均收入15万元。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喀旗的农村变得越来越美,作为旅游部门,我们有责任把美丽风景、乡土风情展示出去,让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源泉。”喀旗旅游局局长王超说。

  王超告诉记者,为全面展示喀旗农村的新面貌、新风尚,旗旅游局与赤峰旅游协会户外运动分会合作,策划组织“走进喀喇沁美丽乡村”活动。组织市内户外运动俱乐部通过自驾、骑行、徒步等方式走进喀旗乡村,采摘林果、品农家菜,赏乡村美景,感受农村风情,从而把喀旗分散的乡村旅游点连成串、合成片,推出系统的乡村旅游线路,同时通过微信、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过几天,我们就要组织赤峰驴友走进雷家营子村。”王超对记者说。

  据了解,2014年,喀旗马鞍山村、通太沟村、高营子村、雷家营子村、田营子村、美林村6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截至2014年末,全旗已建成乡村旅游观光点、农家乐43个,年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园区7个。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旅游收入2800多万元,直接或间接安排就业人员6800人。

  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万千重。如今,涌动在喀旗农村的不仅有党员干部、基层群众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的无限激情和冲天干劲,还有产业发展、收入提高带来的浓浓幸福和深深期盼!(驻站记者 马文基)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秋意浓
挂国旗 迎国庆
“复活”的居延海
新生开笔礼
金秋阿尔山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妇女的创业乐园
储存牧草好越冬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