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针引线

代步车兼工作间

磨剪子

缝鞋帮
身体好就一直干下去
塞上老街是呼和浩特市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一条街,也是古玩一条街。“最红火时,这里人推人,人挤人,摆地摊的一个连着一个。那时我的生意当然也好。”倪林贵说。
渐渐地,修鞋,这个以前在人们眼中习以为常的行业远离了普通人的视线,街上大大小小的皮鞋美容店开起来了,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更多的人不再喜欢穿皮鞋,感觉穿旅游鞋和休闲布鞋更舒适,真的穿脏穿旧或者穿破了,很多人不再修补,一扔了之。追求流行和款式成了现代人的消费主流。
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倪林贵早出晚归的摆摊生活。“其实旅游鞋底子磨偏了,我也能修,只是现在的人更追求美观,更爱面子,不愿意穿修补过的鞋。”倪林贵一直念念不忘当年教他手艺的那个人,“我回老家找过那位师傅几次,都没有找到。师傅现在也不过60多岁,难道他不干这一行了?”
这几天,倪林贵所在的小区附近修路,路挖开了不好走,他索性住在妹妹家,“就算一天挣几十块钱也要坚持,否则老顾客找不到我怎么办?”
倪林贵从未想过要放弃这一行,“只要身体允许,就一直干下去,毕竟还有人要修鞋。”倪林贵觉得,自己的这门手艺有继续下去的理由,他承认自己对太难太俏的活儿做不了,“咱没有那些高档工具,不过目前做些修修补补的活儿还没问题。”(文·摄影/首席记者 辛 一)
征集线索
民间的才是鲜活的。你还记得吗?那些曾经鲜活在我们身边的老行当,还有那些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老艺人。
“磨剪子嘞……”当一声悠扬的乡音响起,无论在哪里,总能唤起心底的一片温暖……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走街串巷的背影,总让人无法忘怀——做鞋的、修脚的、箍桶的、补锅的、织麻的、编筐的……当年,有着生存压力的他们,只是为了简单的生活。如今,回访曾经的他们,经典会令人感动。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曾经的许多,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却淡不出我们的记忆。如果你身怀技艺,如果有你熟知的老行当,请拨打手机13948197147与本报记者联系,我们会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瞬间,留作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