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登陆,先行先试,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快
开放,是二连浩特的永恒使命,融入了二连浩特的精神特质。
在边贸领域打拼了大半辈子的浙江老板叶平早就嗅到了这里潜在的巨大商机。
去年4月15日,二连浩特市永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平与二连浩特市政府签署了边民互市贸易区合作协议。计划投资3.5亿元,在这里建设边民互市交易区、物流配送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跨境综合商务服务体系以及中蒙口岸购物旅游服务区。
“一条线,两个国。如何对接?交通节点城市要大展身手。我就是看好了‘一带一路’战略带给二连浩特的巨大发展机遇。”已是不惑之年的叶平说:“‘一带一路’战略孕育着千载难逢的机会。边民互市贸易区建成后,我们要做‘买全国’、‘卖全国’的大买卖。”
记者不久前在边民互市贸易区项目的施工现场看到,一场建设的大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现代化的、崭新的边民互市贸易区呼之欲出。
“在边民互市贸易区内,咱们边民不用办护照,拿上边民证就可以从南门自由出入,蒙古国边民持护照从北门自由出入,在这里,中蒙边民8000元以内的货物交易都是免税的。”二连浩特市口岸办主任韩巴图介绍。
二连浩特承担起了探索口岸城市开发开放新速度、新路径、新模式的重任。试验区开发什么、开放什么、试验什么?哪些先行先试?怎么试?试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成为二连浩特市委、政府领导班子反复研究论证的重大课题。
“二连浩特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我们把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边境自由贸易区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先导性工程强力推进,为试验区开发开放提供有效载体。”二连浩特市市长罗青介绍。
先行先试,满帆疾进。
跨境经济合作区计划先期启动核心区建设18平方公里,其中蒙方一侧9平方公里为扎门乌德自由经济区,中方对应区域9平方公里,通过“两国一区、境内关外、封闭运行”运作模式,最终建设成为集国际贸易、物流仓储、进出口加工、电子商务、旅游娱乐及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开放平台。
中蒙边境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进行了产业规划。建成后的自贸区将形成国际贸易、物流仓储、进出口加工、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旅游休闲、航材保税7条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两国深度合作。
互联互通是扩大对外开放、开展经贸合作的动力支撑。二连浩特市筹划、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筑陆上、空中内外通达的大通道。
其中,投资44亿元的锡林浩特——二连浩特铁路项目年内将投入使用;投资2.3亿元的机场改扩建项目预计9月份投入使用;投资3.2亿元的铁路站场改造项目列入2015年国铁总公司和呼铁局投资计划,已开展前期论证工作;投资19亿元的二连浩特——满都拉图线一级公路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批复,预计年内开工建设。
一年来,试验区建设逐步走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已覆盖铁路、公路口岸,口岸实现通关无纸化全覆盖;与扎门乌德口岸联合开展中蒙海关载货清单业务,互认查验结果;实现纸质载货清单的交换及统一格式,中蒙海关联合监管试点稳步推进……
相关新闻: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以新视野谋划开放大格局 ——访锡林郭勒盟委委员、二连浩特市委书记么永波,二连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