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骑马送快递 笑过之后该反思什么
内蒙古新闻网  15-11-12 16:35 打印本页 来源: 西安晚报  
 

夏熊飞

  “双11”来临,快递的订单越来越多,不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快递员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自10月16日起,呼和浩特市区内,所有的电动三轮车一旦上路都会被交警查扣,往日骑着三轮车来去如风的快递小哥遭遇政策“红灯”。不过再难也挡不住为了“双11”“血拼”的电商们。近日,呼和浩特市区内,多名快递员骑着快马,将包裹顺利送到顾客手中。(11月11日央广)

  呼和浩特在全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非法改装、违法上路、非法运营的机动三轮车进行集中整治,本意是解决影响交通秩序的“乱象”问题和迅速改变城市交通面貌,没想到却让快递业无辜躺枪,特别是在“双11”这一时间节点,更是让专项整治行动对快递业造成的影响被加倍放大。

  专项整治行动让广大网购消费者权益受损,再加上一些电商“别有用心”让快递员骑马送快递制造噱头,于是乎话题迅速升温,呼和浩特的政府部门成为了众矢之的,遭到了舆论的口诛笔伐。就有网友情绪激动地如是说:真给我大呼市长脸啊!奋斗多少年总算摆脱偏远地区不包邮,没想到被拦截在最后一公里了!

  不可否认,电动三轮车的确给快递收揽提供了便捷,间接也方便了广大民众的生活。但这种便捷、方便却不能成为嘲笑,甚至阻碍专项整治行动的理由与借口。由于快递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很多人只注意到了电动三轮车用于快递业所带来的好处,但大量电动三轮车违法上路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我们又是否关注了呢?

  据统计,2010年以来,在呼和浩特市市区报案发生的涉及三轮车的交通事故达980余起,伤400余人,死亡90余人。仅2015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城区电动三轮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就达200余起。在这些事故中,电动三轮车承担同等以上乃至全部责任事故占大部分,已成为危及市民出行安全、引发交通事故的“马路杀手”。

  与电动三轮车带来的便捷相比,这些数量巨大的死伤事故难道不更值得我们重视吗?这还只是呼和浩特一市的统计数据,放之全国,数量想必会更加惊人吧。

  因而,在这起因整治电动三轮车而引发的争议中,除了呼市的职能部门需要反思如何做好专项整治行动的配套措施,尽可能减少民众的不便之外,整个快递行业难道不也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吗?快递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各家快递企业也是千方百计攻城略地,规模越来越大,但变大的同时,真的变好变规范了吗?我看未必,频频发生的快递被偷盗事件、时有发生的代理商跑路风波,都表明我们的快递行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

  运用大量根本无上路资格的电动三轮车进行快递揽收,打着的是便民的幌子,实际上还是快递企业舍不得投入来进行安全规范的生产。呼市此次开展的针对电动三轮车的专项整治行动,未尝不是对这种粗放式经营的釜底抽薪,倒逼快递行业转型升级。可能会经历阵痛,但痛过之后,才能换来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快递行业。因而,对待呼市的专项整治行动,舆论的板砖不妨轻点拍,让它再飞一会,而骑马送快递的噱头,也不必过度解读。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电供暖
胡杨秋色
蒙古国商品在首届...
聚焦首届中蒙博览会
秋意浓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探秘大自然
醉美深秋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