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老三样"变身"三字经" 呼和浩特市民抒写家乡情怀
内蒙古新闻网  16-02-04 12:00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晚报  
 

  原标题:“焙子三字经”、“杂碎三字经”、“涮羊肉三字经”

  首府市民推广“老三样”抒写家乡情怀

   焙子、羊杂碎、涮羊肉,这些都是呼和浩特最常见的本土小吃,一直为市民所喜爱。近日,有市民创作出“焙子三字经”、“杂碎三字经”以及“涮羊肉三字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小吃的喜爱和推崇,用通俗易懂、饶有兴趣的语言把这些小吃描述的有声有色,受到了广大市民点赞。

  市民点赞

   “老三样”变身“三字经”

  “羊杂碎,头牌响;凡食客,皆颂扬;北酒楼,西饭庄;早点摊,遍市巷”、“塞外城,归绥市;名小吃,曰焙子;三百年,回族始;随驼道,得风靡”、“归绥城,物丰饶;美精馔,常称道;铜锅涮,名气噪;四海客,尽享饱”……近日,在网上,出现了这样三则“三字经”,内容描述的分别是我市的名小吃杂碎、焙子和涮羊肉。文章用白话文的方式,将人们日常所见的食物描写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迅速引起了市民网友的评论和点赞。

  网友“矜持一点”说:“把每天吃的东西描述的这么雅致,真真是极好的!”网友“凌风”则表示:“写得太棒了,尤其是描述焙子的那几句,没吃过的人估计看了都想吃了!”

  酝酿3年

   抒写家乡情怀

  创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小吃进行创作呢?该文章的作者——市民侯俊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希望自己从2013年便有了最初的想法,酝酿时间较长,但是创作时间花费了大概四五天,在今年年初完成,自己觉得满意后才传上了网络。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最普通、最容易见到的小吃,可是我就想用不一样的方式把这种最普通的东西写成文字,并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东西。”

  侯俊说:“写出这样的作品,共有三个原因。首先因为呼市的饮食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的,有着区别于别处的独特的饮食文化。每一种小吃都蕴含着我对呼市老城的记忆。第二,我本身就是个吃货,对于我们的本土饮食有着一份强烈的爱,也想把它表达出来。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今后准备朝这个方向做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文字把这种呼和浩特的记忆留存下来。”他说自己创作不为出名也不为别的,除了兴趣爱好之外,自己曾经离家当过兵,当初在外地吃过苦,因此,对呼市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怀。而对于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小吃进行创作,他也进行了说明。

  创作背后

   想将青城特色推向全国

  2014年的时候,侯俊的《烧麦三字经》发布后,曾经引起了很多市民的点赞和热议。直到如今,又有了另外三部相似的作品一一面世。他表示,想要将这样的创作继续下去,日后还将会推出系列类似的作品,用这样的方式向世人推广呼和浩特的特色、文化、民俗等。

  “创作的事都是抽空完成,其实也是突发奇想,想把本地的小吃和名食通过网络,以一种浅显易懂、易于流传推广的形式把它们推广出去。我还想结合动漫、视频、漫画等组合在一起,由于条件不成熟也一直没有实现。”侯俊说,自己今后不光在饮食方面会继续创作,还会多留意呼市老字号、名胜古迹、民风习俗等方面,寻找灵感进行创作。

  “我希望能将具有呼和浩特特色的东西推向全国,我会一直为之努力。”侯俊说。(记者 蒋建波)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运】候车室的...
内蒙古武警森林官...
草原铲雪大叔
根河市现-47.8℃极...
“非遗”年货传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品茶香 学文化
黄河内蒙古段全线封河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