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5年,改革和创新成为描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这一年,青山区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在经济、社会改革创新发展两个维度全面发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活力。
重大改革试点喜获殊荣
“青山区的一项改革任务是国家级试点任务,叫做‘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015年,我们这项改革获得了国家‘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这是对我们青山区深化改革工作的巨大肯定。”采访中,青山区委改革办的一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2015年青山区承接、确定的试点改革任务共有13项,既包括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我市明确的试点改革任务,也有区本级自主确定的试点改革任务,内容涉及到党政、经济、社会改革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各项试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其中8项改革任务已完成并形成固化成果,5项改革任务已完成阶段性改革目标并持续深化推进。
自选改革任务“花开朵朵”
这是一个改革创新的黄金时代,改革创新正当其时。
所谓“借得东风好行船”,除不折不扣进行“规定动作”外,青山区还针对区情实际,“自选”六项改革任务,主动加力,迎难而上,步稳蹄疾地展开了各项改革。
——推动驻区企业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支持一机集团、北重、北奔等大型国有企业,通过采取引进战略投资者、项目合作、挂牌上市等方式,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已积极推动一机集团、北奔与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北重集团与公懋瑞源货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中兵北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内蒙古新工创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重集团专机公司与浙江绍兴上虞超越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建设了青杉新能源客车、北方风驰物流港、中兵物流、北方嘉瑞等一批重大项目。一些企业正在积极进行上市挂牌准备工作。
——探索投融资机制改革,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建设,调整完善了新工创业、青源担保等国有公司的资产结构,盘活国有资产,新工创业外部评级达到AA级以上,总资产近100亿元,达到了资本市场发行各类企业债券的要求。
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以银政保三方为框架的贷款履约保险试点业务,共为各类中小企业融资4360万元,破解了中小企业无抵押、无担保,难以低成本贷款的融资难题。
推行棚户区改造融资新模式,通过对外合作,拟发行规模达15亿元的自治区首批棚改类项目收益债券,还与国金证券、西南证券两家券商合作发行公司债,预计发行规模为30亿元。与光大财富集团共同发起设立规模达40亿元的“包头民生投资发展基金”,预计一期10亿元资金于2016年一季度到位。
建立互联网融资平台,搭建了自治区首家与政府项目紧密合作开发的互联网“P2G”融资平台,目前已为奥林匹克公园“三馆”、区教育局所属三所学校建设及园区项目筹集了近1.31亿元的短期流动资金。
推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通过扶持和培育21家区属企业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新四板”挂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在义务教育段组建教育联盟,在学前教育段推行集团化办学,推进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破解“择校难”的问题,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社会参与的造林投资新模式,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先后引进包头市骞元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包头市北山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民营企业参与全区生态建设,逐步形成造林社会化、投资多元化的格局。目前,已实现投资4.7亿元,累计完成大青山南坡绿化面积达2.07万亩。
——探索老旧小区多种物业管理模式改革,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对无法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物业管理的小区,因地制宜,分类管理,推行准物业管理、居民自管物业、社区代管物业三种模式,并建立物业法庭及物业纠纷联合调解委员会,实现了全区物业服务全覆盖。
——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在畅通干部“能上能下”、党员“能进能出”上取得新突破。通过构建“五评五化”干部考核新体系,严格将考评结果和干部奖惩挂钩。3年当中,有21名排名靠前的干部被提拔,24名基本称职干部被诫勉谈话,18名不称职干部被组织处理;通过建立党员积分制管理和定期分析评议机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畅通党员队伍“出口”,共查找出339名不合格党员,其中147名被除名,其余的被要求限期整改或谈话诫勉,纯洁了党员队伍。
据介绍,截至目前,青山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12个领域132项改革任务中,有58项改革任务形成了固化成果,74项改革任务已完成阶段性改革目标并持续深化推进,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并准备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记者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