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
乘风展翅逐日新,快马扬鞭自奋蹄。全区上下“五大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积蓄了巨大的发展动能。回看“十二五”,总体而言,“五大基地”建设开局良好并取得重要进展,清洁能源、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领域等一批批高水平产业项目已相继落地开工、加快建设,我区产业发展层次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其是三次产业结构由9.4∶54.5∶36.1演进为9∶51∶40,初步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
电力装机居全国首位
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我区发展势头强劲。
“十二五”时期,我区电力装机由6458万千瓦增加到1亿千瓦,风电装机由968万千瓦增加到2316万千瓦,均居全国首位。开工建设锡盟至山东等4条特高压外送电通道,蒙西电网变电容量突破1亿千伏安。
自治区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区天然气产量290亿立方米,增长3.2%。发电量达到3928.8亿千瓦小时,增长1.8%,其中,风力发电量407.9亿千瓦小时,增长4.6%。新型煤化工项目国内外领先
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我区有着坚实的基础。我区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2015年,形成142万吨煤制油、106万吨煤制烯烃、17.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的生产能力。我区是新型煤化工试验示范生产基地,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如神华集团108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采用了自主研发的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工业化装置;通辽金煤化工建设了世界首套20万吨煤制乙二醇生产线等等。
电解铝加工转化率达70%
我区不遗余力推进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
尤其是2015年,我区电解铝加工转化率达到70%。建设移动、电信、联通三大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70万台服务器的装机能力,百度、腾讯、京东等知名企业入驻。值得注意的是,“十二五”,我区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1.7%上升到49%。稀土新材料、云计算等产业规模走在了全国前列。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至58%
梳理一系列成就,我们惊喜地发现,“十二五”时期,我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51%提高到58%。农牧业提质增效,为把我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我区粮食产量由431.6亿斤增加到565.4亿斤,牲畜存栏由1.08亿头只增加到1.36亿头只,牛奶、羊肉产量居全国首位。
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近3年来,旅游基地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地”之一被强力推进,旅游业收入节节攀高。
据自治区旅游局提供数据显示,尤其是2015年,我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257.1亿元,同比增长25.03%。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旅游新业态发展迅速。自驾车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不断开发,逐步引导旅游业态向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