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关注民生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十个全覆盖·走进102个旗县】东河区:老百姓越活越带劲儿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广大农牧民来说,春天是忙碌的季节,更是播种希望的季节。这个春天里,包头市东河区的农牧民干劲儿更足了——“十个全覆盖”工程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走在笔直宽阔的马路上,农闲时在小广场里扭起了秧歌……越来越好的生活让他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信心和憧憬,城乡处处洋溢着发展的喜悦和收获的幸福。

  记者  宋阿男

  东河区已经实施危房改造1911户

  实施自然村环境整治26个

  街巷硬化完成180公里

  完成了8个村的安全饮水改造

  安装户户通设备8950套

  配置村村响设备26套

  完成电网改造6.23公里

  完成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2所

  建成21所标准化卫生室

  建成12所文化活动室

  建成26所便民连锁超市

  崔鲜梅(东河区沙尔沁镇沙一村村民)

  好日子还在后头

  “别看我岁数大了, ‘十个全覆盖’我也说得上来,铺上了洋灰路,住上敞亮房,几十个频道想看哪个看哪个……好日子还在后头!”

  崔鲜梅,今年78岁,个头不高,一看就是个精巴老太太,收拾的干净利索。

  同样干净、整洁的是她家的小院子,漆得红彤彤的院门,粉刷一新的院墙,玻璃擦得都能当镜子使。过去那土房土院,院里木头柴禾垛得满满的,下个雨,都出不了门。

  “走,去看看新铺的路咋样了。”一场大雨过后,崔鲜梅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看一看街巷改造硬化情况。

  以前,有的地儿地势低洼,赶上下雨积水都排不出去,居民出行很不方便。如今,晴天脚不沾土,雨天还能出来转转,有广场、有锻炼的地方,这不就和城里人一样了么?

  隔壁的张二旦,半辈子是个“光棍汉”。区里的干部下来后,又是申请政府补贴,又是帮着翻建整修。如今,村里新房盖下一道滩,一家一户正往进搬。栽下梧桐凤凰来,这就可以娶回个老伴儿了。

  好事还不止这些个。住上新房还不算,政府还惦记着吃水难。吃水是个大事情,沙尔沁镇的沟渠不畅,需要清理整治,下乡驻村干部来了以后,立刻在村镇进行现场办公,踏踏实实化解了村民们的难题。

  上水方便了,下水也要有个去处。“以前下水不便,洗衣服水得提到院外去倒。现在村里新增了渗水井,足不出户,污水直接就流走了。”除了上下水方便,崔玉梅最满意的还有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以前我们就能收看两三个台的节目,天一抹黑,就早早休息了,日子过得单调而枯燥。今年,“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我们安装了户户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打开电视,好几十个频道,想看哪个看哪个,和城里人一样!”忙碌的崔鲜梅一家亲眼见证了“十个全覆盖”给农村带来的好处。

  吴兴开(东河区沙尔沁镇沙二村村民)

  做梦也想不到月月能领养老金

  “能月月领到养老金,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今年63岁的吴兴开有两个儿子,现在小儿子和他们老两口生活在一起,家庭日常支出由小儿子来负担,平时也花不了什么钱,但需要时向儿子张口要钱,多少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现在,我和老伴儿每月能领养老金,买个吃喝很方便,上个月我还给老伴儿买了件新衣服呢。”吴兴开高兴地说。

  说起这些,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都参保了,老了能领钱,政府还给补贴,多实惠啊!”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儿白干。”这句顺口溜曾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真实写照。现在,常见病痛别担心,不出村里就能治好。花了大钱也无妨,男女老少有医保。

  前段时间,村东的老王头儿突患脑出血,住院花了1万多元,新农合给他报销6000多元,他不住地感慨:“连着给交了几年的新农合,没想到党的政策这么好,给农民这么多补助,不怕生病了!”

  能像城里人一样,在年老后每月领上养老金,那是所有农村百姓梦寐以求的事情。百余元的养老金虽然不多,但村民们能拿到手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它对农民生活的改变。

  冯双全保(东河区沙尔沁镇鄂尔格逊村民)

  打心里感到满意

  “‘十个全覆盖’的政策我从心眼儿里满意,干部们给我家送来了大彩电,看着崭新的大电视,我们全家乐开了花!”

  今年70多岁的冯双全保,有个40多岁的智障儿子,靠着出租自家的地维持生活。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在干部们的帮助下,买来了地砖,硬化了地面,外墙也进行了抹灰修饰,整体环境焕然一新。区团委干部还给冯双全保送来了大彩电,看着崭新的大电视机,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驻村第一书记忙得像陀螺,包村干部常住村子里。“开始的时候,群众不理解,担心是走过场,糟蹋钱。但是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扎实开展,群众的疑虑打消了,等待观望的态度转变了,大家积极出工出劳,让我们非常感动。”被村民戏称“常驻大使”的驻村第一书记胡刚,一说起村民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支持,百感交集。

  区委宣传部的干部们拿得了笔杆,也拿得起锹把儿,在莎木佳等村开展政策宣传、组织村民分片召开座谈会,发动农民兄弟们投工投劳。平日里扛着摄像机到处跑,为了拍到满意的大场景镜头,“挂”在吊车上,荡过来荡过去,被戏称为“放风筝”。并积极展开“十个全覆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下乡干部来到村里,就是要帮助贫困户摘掉穷帽子。”这是帮扶中驻村干部最深的感触。

  “沙尔沁的辣椒、海岱的蒜”,驻村干部依托当地辣椒、紫皮蒜等特色农业,帮助沙尔沁各村发挥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开展规模化种植,将品牌产业进一步做大。现在,群众有啥难事,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知晓,在第一时间帮扶。党员干部的脚步,量出了贫困群众的民心。

  一来到东河区,在这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美丽和谐的土地上,老百姓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逢人便说:“十个全覆盖,个个都不赖,我们越活越有劲儿了!”

  对于农民,幸福是一种感受,说着美,心里甜,贯穿在每天的吃穿住用行中;对于农村,幸福是一种改变,看得见,摸得到,印证在每条街巷的角角落落。破烂不堪的土房,下过雨泥得出不了门,买个东西得进城,这是村里曾经的标签。去年以来,东河区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喝上安全水、危房换新房、走路不沾泥、看病不出村、娱乐有广场、买货有超市…… “十个全覆盖”像幸福的甘露,洒向了乡村的千家万户。

  既要环境美,也让百姓富。这是东河区在深入推进“十个全覆盖”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根本宗旨。围绕这一宗旨,他们深入基层倾听百姓意见,依托当地实际,具体布局规划,从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上着手,在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上下功夫,确保工程建设既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又突出本土特点,体现乡土味道、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同时,将工程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行走乡间,百姓点赞,百姓参与、百姓受益。“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效明显,充分说明这项工作看准了、抓对了、百姓高兴了。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是共识、是落脚点,也是最高追求。 笑在脸上,美在心里,26个行政村的农民从来没有这样满足和开心。东河区用近2年时间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努力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主要的是,它引导了农民兄弟奔向更宽广的幸福之路。

   

王大汉村新建的住房整齐漂亮。

沙尔沁镇永富村文化墙吸引着村民。

阿都赖村新修建的街道整洁干净。

 

沙尔沁镇鄂尔格逊村环境大变样。

 

万名干部下乡驻村,东河区包村干部走访农户。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录制前的准备
“充电”学习
两会上,有一种气...
中外媒体聚焦内蒙...
【两会花絮】会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代表接受采访
最大任务是履职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