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衣物“爆棚” 呼市“爱心墙”遇尴尬
蓝天、彩蝶、青草、白鸽、绿树……自从这些美丽的彩绘“定居”在墙面后,原本冰冷的墙面似乎生出无限“温度”。“人们可以把闲置的衣服挂在墙上,也可以从墙上取走衣服自用。”这就是“爱心墙”,它源于伊朗,为了帮助流浪汉度过寒冬,爱心人士把不需要的衣服挂到街边的墙上,有需要的人便自行取下。
现在,呼市新城区海拉尔东路的一家饭馆、赛罕区山丹社区、赛罕区桥华社区、万民药店等地,也纷纷建起“爱心墙”或“友善之墙”。然而,随“爱心”而来的却是衣物“爆棚”的囧况。
市民踊跃捐衣
“家里很多衣服我都穿不下了,扔了又挺可惜的,看看其他人能不能穿。”3月19日上午,家住山丹社区的李女士,拎着一个塑料袋走到“爱心墙”前,将一件外套和一件毛衣挂在墙上。
当日,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赛罕区山丹社区,在社区警卫室的后面看到,40多件衣物被整齐地挂在墙上,“爱心墙”的下方并排摆放着5双鞋。“从3月14号到现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已经陆续收到400余件旧衣物。”山丹社区党支部书记侯瑞芳介绍,他们管辖区内住着不少下岗职工和低收入群体,希望“爱心墙”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尴尬和困惑
在呼市一家饭馆工作的杨继平,最先在呼市建起“友善之墙”。杨先生称,当初他在网络上看到关于伊朗“爱心墙”的新闻,就发动身边的朋友进行捐赠,2月2日、3日两天,“友善之墙”正式在饭馆的橱窗内建了起来。
“现在每天都能收到200-300件,但是仅有100多件衣服被拿走,橱窗空间比较小,仅能放置部分衣物。为了放置这些衣服,我还专门焊了衣架挂衣服。”杨继平介绍,因为捐得多、拿得少,衣服就被积压下来,成了他的负担。“为了处理这里积压的衣服,我只能到处联系福利院、敬老院,还有一些义工们。”
其实,不少有“爱心墙”的社区也遇到了此类尴尬。桥华社区专门派工作人员负责整理看护“友善之墙”上面的衣物,所挂的都是经过筛选并加以整理的衣服。
侯瑞芳称,为了专门打理这些衣服,山丹社区有10余名志愿者,他们不定时过来整理衣服,将市民捐赠的内衣裤和破损衣服挑出来扔掉。山丹社区的两名门卫,在上午和晚上对“爱心墙”进行打理和清扫。
杨继平也称,因在门外摆放“友善之墙”,他们常遭遇一些执法部门的监管。“我觉着这是爱心公益活动,希望以后能得到例如居委会、民政部门、文明办等部门的支持。”
形式需创新
针对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起来的“爱心墙”和“友善之墙”,内蒙古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红艳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爱心墙”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是一种新尝试,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可以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但目前还仅局限在捐赠衣物上,是否可以尝试增加一些书籍、家具、家电等各种不同种类的物品,让“爱心墙”丰富起来。
其次,是否可以将捐赠的物品分门别类,让不同需求的人可以到不同的地点进行拿取。另外民政部门、关工委等执法部门也要介入其中进行指导和支持。(记者齐晓英实习生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