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32名逝者集体践行节地生态殡葬
内蒙古新闻网  16-04-02 11:01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没有墓碑,不建墓室,而是选择树葬、壁葬、花坛葬等安葬方式,让亲人的骨灰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4月1日10时许,首场“节地生态集体免费安葬”活动在呼和浩特市古林人文纪念园举行,32名逝者的骨灰集体长眠于此。本次活动由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呼和浩特市殡葬管理处主办,旨在倡导绿色殡葬。

  25个家庭参加

  活动当日,伴随着低缓的音乐,25个家庭32名绿色殡葬践行者的家属怀抱逝者的骨灰盒,跟随工作人员,缓步走向树葬区、壁葬区、花坛葬区(如图)。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将逝者的骨灰进行了安葬,摆上花束、水果、糕点、酒水,默哀追思亲人,目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生前他们生活节俭,在离世前也表示,死后一切从简。此次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特别为父母选择了花坛葬。68岁的尹国良说,把父母的骨灰安葬在花草之下,希望他们的生命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市民雷先生也为岳父选择了花坛葬,他表示,选择生态安葬绿色、文明,是件移风易俗的好事,生前多孝顺老人比买块昂贵的墓地要有意义得多。

  倡导厚养薄葬

  66岁的阿珍和家里的亲人也为她的父母选择了花坛葬。阿珍的父亲生前是一位党员,要求子女在他故去之后,丧葬一定要简单。今年,正好是阿珍父亲逝世10周年,“作为子女,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为父母选择花坛葬,也是了却父亲的遗愿。”阿珍抚摸着父母的骨灰盒说,“作为子女我们都十分孝顺父母,父母的晚年是幸福快乐的。所以,父母去世后,选择怎样的安葬方式并不重要。我们的内心是安然的。”

  叫好不叫座

  “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绿色生态节地安葬方式,既可以有效降低殡葬活动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又可以保护、美化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既可以遏制乱埋乱葬,又可减轻群众治丧负担,满足群众逝有所安的丧葬要求。推行生态安葬意义重大。”自治区民政厅副调研员王庆民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人都认可生态安葬,但真正选择的人却不多。“去年母亲去世的时候,民政部门也向我们推荐了生态安葬,我们觉得好是好,但那样太简单,毕竟是最后一次尽孝了,想好好安葬母亲。”家住呼和浩特市的杨女士说。

  “首府推行生态安葬已经有六七年了,可是收效并不理想,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困境。首府地区现有12家经营性公墓,全部设有树葬、花坛葬、壁葬等墓地,价位在1000~5000元。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此类墓地虽然市民都很认可,但是绝大多数市民在实际操作时依旧不选购这样物美价廉的墓地。”呼和浩特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郝跃伟介绍。

  得到大众认可

  据了解,2012年,为了推行惠民殡葬,引导群众选择生态安葬方式,自治区对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特殊困难群体选择绿色生态安葬方式的在免除基本殡仪服务的基础上,再减免500元的安葬费用。各地也积极出台生态安葬鼓励政策。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引导,全区选择绿色生态安葬的已故特殊困难群众从2012年的172位增加到2014年的2025位,绿色生态安葬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

  “公墓选址和配套设施既要体现文化传承,又要满足群众普遍的办丧需求。其中,树葬是我区绿色生态安葬的主要形式,树种选择应以适于我区生长,常绿的松、柏科树种为基调。这些树种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永恒和万古长青,寄托了逝者生前的夙愿及生者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也要根据不同季节、特殊地形和气候,适当配置一些藤本植物、开花类植物和果树,这些花草树木可以美化环境,改变以往公墓一片寂寞凄凉和伤感的情调,吸引更多群众采用树葬这一方式。”王庆民认为,推广生态安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加强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为推行生态安葬创造条件;其次,配套设施要跟得上。(记者 刘晓君 摄影 辛永红)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晒晒我的全家福
小气象迷
创业带动就业
气象科普进校园
录制前的准备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春回草原
追思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