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开鲁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该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思路,凝心聚力破解发展难题,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4.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2010年的1.6倍和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五年累计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5个。
产业层次跃上新台阶。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向着生态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基本农田节水全覆盖,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到36.8%。荣获“全国产粮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称号,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二产业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强县产业,玉米生物科技、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和新型能源“三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工业园区晋升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
城乡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启动新城区建设和东关新村整体改造,主城区形成了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四区联动”发展格局,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建、改建城区道路32条48公里,改造城区供热主支管网49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5%。新增公路里程337公里,建设通村水泥路1101公里。大力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两年共投资17.7亿元,建设村屯216个。
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16.6%和78.8%,贫困人口减少24583人,城镇新增就业8300人,建成保障性住房1003套、改造农村牧区危房20040户,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在全区推广。
“十三五”时期,开鲁县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平衡协调发展,年均增长9%、10%和12%,高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稳步提高,年均增长9%左右。
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以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为重点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再上新台阶。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动力不断增强,要素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调整到18:45:37。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摘掉自治区级贫困县帽子;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建立并形成贫困人口动态脱贫机制。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和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认可和提倡,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被率达到27%以上,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全社会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各项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政府职能结构优化,依法行政高效廉洁。经济大繁荣、民族大团结、社会大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开鲁县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各领域建设均存在欠账和短板,如何打好开局之年这一仗?为此,开鲁县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优化创新资源、激活创新主体、改善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创新人才,让创新成为发展的主动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鼓励金融创新,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激发社会活力,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发展结构。加快调整农牧业内部结构,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特色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35亿斤,牲畜存栏达到500万头(只);做大做强“三大产业集群”,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到2020年实现产值570亿元;培育壮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融资租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新型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主城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相互呼应、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城镇化格局。到“十三五”末,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坚持绿色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绿色富县、绿色惠民理念,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开展重点区域绿化,完成84.3万亩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加强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和能耗管控,推进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最大程度地使工业、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坚持开放发展,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东北经济一体化,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融入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要素配置、市场体系。主动接受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辐射带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切实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立县”项目,累计引进资金500亿元。重点打造占地5万亩东来工贸园区,使之成为蒙东地区玉米仓储、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开鲁工业园区、东来工贸园区协调发展的格局。借助能源和玉米资源优势,建设国内有影响的玉米化工基地、土霉素系列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把“十个全覆盖”工程、脱贫攻坚作为两大抓手,认真抓好落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实施教育提质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育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产业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渠道开发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优化医药服务资源配置。加强食品农产品监管,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征信体系和质量监管检测体系,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打造国家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统筹抓好信访维稳和公共安全领域工作,及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营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特约记者王立成文 特约记者胡建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