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乌海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刘培明: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
内蒙古新闻网  16-04-29 09:13 打印本页 来源: 乌海日报  
 
    刘培明已经在乌海生活了45年。作为乌海发展的见证者,原海勃湾玻璃厂厂长、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奋斗史。
    1969年5月,为解决兵团基本建设缺乏平板玻璃的困难,内蒙古建设兵团决定利用乌海地区丰富的纯碱、石英砂等资源,筹建海勃湾玻璃厂。次年6月,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师1部开进当时的海勃湾市,会同内蒙古华建二公司第二工程处开始玻璃厂的基础工程建设。
    1971年,在北京玻璃工业设计院的委派下,刘培明和16名同事来到乌海,担任技术参谋,支持玻璃厂的生产建设。
    “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刘培明回忆当时的情景。居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吃着不好消化的钢丝面……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磨砺着年轻兵团战士们的意志。为了尽早建成投产,战士们常常要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最长一次达到36个小时。“那时,每个人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争着抢着干,一门心思想把厂子快点儿建起来。”刘培明说。
    1973年,采用垂直引上生产工艺、设计能力为年产平板玻璃27万重量箱的海勃湾玻璃厂终于建成投产。
    1975年10月,随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海勃湾玻璃厂划归自治区建材局管理。除少部分战士返乡外,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浙江、青岛、济南、内蒙古等地的800多名战士扎根乌海建设,继续留在玻璃厂工作,这些人为企业脱困、走向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5年海勃湾玻璃厂正式下放地方,成为乌海市直属企业。当时,垂直引上工艺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差距越来越大,企业陷入困境。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克服各种困难,决定向银行贷款7000多万元,改建年产108.5万重量箱浮法玻璃生产线。经过两年的建设,1988年11月新线投产。
    “1991年到1996年,是海勃湾玻璃厂的鼎盛时期”刘培明回忆说,“1991年,我们玻璃厂1个月就收到货款1800多万元,产品销往广东、江苏等20多个省市。5年时间,我们给国家上缴税金1.4亿。当时海勃湾玻璃厂的效益连续三年乌海第一,与西卓子山水泥厂一起成为我市的重要经济支撑,同时还跻身自治区三大建材企业之列。”
    “我从1986年当厂长到1996年底退休,有幸赶上国家大发展的好时候。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厂子的经济效益突飞猛进,员工团结奋进。”刘培明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都来玻璃厂参观,这是玻璃厂所有职工的骄傲。”
    作为乌海蓝星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海勃湾玻璃厂的精神被蓝星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继承和发扬。前不久,蓝星玻璃公司邀请退休职工到海勃湾工业园区的新工厂参观,刘培明感慨万千。
    “我搞了一辈子的玻璃生产,做梦都没有想到,现在的玻璃厂机械化程度、自动化水平那么高。”刘培明感慨地说,“过去我们搬运玻璃都是靠人工,稍不小心,职工就会受伤。现在,工人都是在玻璃房子里面看监控、看仪表,搬玻璃有机械手臂。人员成本降低了,玻璃质量大幅提高。现在1个窑的产量,比我们过去两个窑加起来的产量还要多。”
    “玻璃厂在不断发展壮大,乌海也在不断蜕变。”回忆起1971年初来乌海的印象,刘培明用“飞沙走石、荒无人烟”来形容。四间平房的火车站;人民路和新华街东北角一座二层小楼是当时乌海最大的商场,西南角一间食堂是海勃湾唯一的餐馆;玻璃厂对面有一个屠宰场。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现在的乌海,楼房林立、道路宽广、绿树成荫、交通四通八达;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居有所乐。我见证了乌海的辉煌发展,相信乌海的明天会更好。”刘培明说。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职业技能大比拼
相约扎兰,情定花海
说说自己身边爱岗...
油蟠桃熟了
中学生无偿献血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牧民安装手机报警软件
冬青花开种梭梭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