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1号文件及全国两会,都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热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意思是指生产并且提供人们需要的产品。
作为农牧业大市,呼伦贝尔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围绕农牧业供给侧改革,今年又将开展哪些工作?
构建新型种养结构
目前,呼伦贝尔市农牧业结构突出的问题是种植业玉米“一粮独大”和畜牧业“一羊独大”。
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总播面积的45%,产量高达粮食总产量的59.6%,羊存栏占牲畜存栏总数的80.3%。由于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跌,羊肉价格也持续低迷,严重影响农牧民增收。目前,受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和劳动生产率偏低的影响,国际国内由部分农畜产品存在价差向多种农畜产品存在内外价差转变,农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如玉米价格较国际高30%,羊肉价格高40%。
据农业部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预警团队分析,从综合生产、库存、消费和进口各方面因素看,预计今年主要农畜产品价格继续弱势运行,部分农产品滞销卖难的风险加大。因此,必须用国际化、市场化的视野,搞好种养业结构调整,逐步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的新型种养结构。
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
当前,我市推进农牧业供给侧改革要特别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着力提高农畜产品供给的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
从我市各地实际出发,使农畜产品的供给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供给。促进各类农牧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做好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技术培训、试点示范,帮助农牧民提高调结构的本领。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尊重市场规律,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引导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以及国家农产品收储政策的变化,今年,我市要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围绕玉米深加工企业的需要,巩固提升优势区域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大部分地区的产能和品质;调减气候冷凉区域鄂伦春旗大部分地区、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部分积温较低地区的玉米种植;在农区畜牧业聚集区、农牧交错带,引导籽粒玉米向大豆轮作、粮草轮作、粮改饲和玉米整株青贮转变。通过上述措施,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调减115万亩以上。
增加优质高产高效作物种植,提高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马铃薯种植重点向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三薯”协调发展;大豆种植向高蛋白大豆、食用豆等专用品种转变,总播面积比上年适当增加;小麦种植向强筋类品种转变,力争种植比例达到40%;积极发展优质价高水稻种植。
加大特色作物种植力度。发展杂粮杂豆种植、水飞蓟、胡麻、苜蓿、饲草饲料种植;新增设施蔬菜种植1000亩。全市总播面积保持在2600万亩,粮经饲实现统筹发展,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牧业四旗将按照三年规划细化措施,完成好基础设施建设、抗灾减灾体系、牲畜改良、饲草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任务,落实好并按1:1配套资金。农区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今年,市担保公司继续注入以1:5放大,用于贷款担保,各旗市区将尽快与市担保公司、农牧业局对接一批规模养殖项目,撬动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加生产性投入;加快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年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养殖场132个,年底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提高到60%;抓好接羔保育工作。目前,农区接羔基本结束,牧区陆续进入接羔高峰期,牧业四旗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牧民搞好接羔保育,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和牲畜繁殖成活率,为实现全年畜牧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各地将围绕乳、肉、粮油、薯、草、林下产品六大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全市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稳步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和“三品一标”工作。今年,市政府围绕牛肉、羊肉、马铃薯、黑木耳原产地生产加工监测行业标准、农牧业产业化规划、品牌农牧业发展、“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出台一系列举措。同时,我市将积极申报“呼伦贝尔沙果、蓝莓、蘑菇、榛子”集体地理商标,全力推进“互联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预计年底全市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完善农牧业产业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