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醉驾入刑5年 内蒙古1.8万人获刑
内蒙古新闻网  16-05-11 08:52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杜绝酒后驾车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霄龙介绍,醉驾入刑5年来,全区交警始终将查处酒后驾驶、醉酒驾驶交通违法作为常态化工作,保持严管严查严处的高压态势,综合整治、专项整治、日常管理相结合,有效震慑了酒驾交通违法行为人,进一步净化了道路交通环境,预防和减少了道路交通事故。今年4月30日至5月1日集中整治酒驾醉驾的统一行动中,全区交管部门采取异地用警、交叉执法等方式,查获酒后驾驶39起,醉酒驾驶1起。

  由此可见,杜绝酒后驾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究其原因,部分人对醉驾可能造成的后果心存侥幸,对自己酒量过于自信,认为只是喝点酒没什么事,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开车不会有什么事,更不会想到会因此发生事故;另一方面是对被查处心存侥幸,认为半夜三更交警不会上路查,或者自己离家近,一会儿就到,路上不会有交警,甚至有的还想着,万一遇到交警还可以绕道走。正是这种心理,让这么多人还敢以身试法,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侥幸心理的消除需要时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醉驾入刑、醉驾危机性的宣传力度。身边人的酒驾入刑的例子,对这些有侥幸心理的人是最好的教育,同时执法的严格性,更可让酒驾者不再抱有能够逃脱的侥幸。据悉,全区各地的交警部门,在保持严格执法常态化的情况下,还组织民警深入到辖区酒店、餐馆发放宣传资料,积极协调餐饮场所在LED显示屏上播放“酒后不驾车,驾车不喝酒”“遵纪守法,珍惜生命!”等交通安全宣传标语,大力宣传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严重危害性。 有关人士建议:一方面要强化源头管理,在驾驶培训中,应将远离酒驾,避免触犯危险驾驶罪作为安全驾驶和理论学习的重中之重,并建议组织学员旁听“醉驾”案件庭审,让酒后驾驶行为成为每个驾驶人不能,也不敢逾越的高压线;另一方面,对涉酒驾驶的严查、整治,应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形成常态化管理,形成全社会对酒驾醉驾“人人喊打”的高压态势,才能杜绝由酒驾导致的一起起血的教训不断上演。(记者 白丹)

微评论

  醉驾入刑是尊重生命

  □陈英凤

  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把严重酒后驾驶行为列为犯罪,可能被处以6至12个月的监禁,情节严重的甚至要处3年徒刑。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增设“危险驾驶罪”,加大对酒后驾驶、飙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制度层面建立遏制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醉驾入刑”一旦实施,其所能起到的警示效应和社会效果,是多少次的严查、多少次的从重判决都难以比拟的。

  “醉驾入刑”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民意的呼应,是现代社会的理性选择。但“醉驾”是一种复杂且顽固的社会弊病,并不是“入刑”就可以一下子消除的。毕竟刑法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后手段,是事后惩治,而先期预防更重要。

  传统的酒文化中,“喝好”“喝倒”才是“心诚”的表现,很多人酒后驾车的原因,或是“朋友关系好,不喝不合适”,或是“与上司、客户应酬,不得不喝”。还有一些人在酒桌上逞强好胜,醉酒后开车也是为了表现自己喝酒后“没事”,比别人强。这种庸俗的酒文化并不是“醉驾入刑”能根治的,它需要社会道德和文化的逐步熏陶和重塑。在物质不断丰富的情况下,提高国民的素质,强调自律、爱心、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治理酒驾要抓住薄弱环节

  □胡锦武 白阳

  “醉驾入刑”正式实施近5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查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247.4万件。总体看,不少省市酒驾醉驾查处数量逐年下降或呈相对平稳趋势。

  “良法善治”带来的效果显著,“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成为社会共识。但无论是官方数据分析,还是现实观感,都不难发现,目前大城市酒驾治理成效较为明显,但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则仍是薄弱点。

  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在中小城市和农村,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并不亚于大城市。而近年来媒体披露的酒驾醉驾伤人肇祸案例,发生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中的并不在少数。

  受传统饮酒陋习的影响,“逢宴必饮”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与大城市中代驾服务较为完善相比,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请人代驾仍属陌生事物,加上受驾驶者侥幸心理和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等因素的影响,酒驾甚至醉驾现象形成治理盲区。

  形势逼人,容不得丝毫松懈。所幸的是,这一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公安部表示,下一步执法范围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延伸。由点向面的延展,治理无疑任重道远,随着治理的深化,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也必然增加,这将不断考验执法部门的能力与智慧。

  要从根本上消除酒驾醉驾,依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我们应对酒驾醉驾保持“零容忍”,既要严格执法,巩固成果,又须强化薄弱环节,真正实现治理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对公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的安全教育应该进一步强化,借助案例教育,以血的教训为人们增加一道思想观念的“安全阀”。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11日10版)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比拼广场舞
分享身边故事
传递微笑
手绘白瓷瓶
内蒙古迎来旅游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张德江委员长在内蒙古
文化体育交流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