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新常态 绘就蓝图谋新篇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呼伦贝尔市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适应新常态,进一步将发展思路完善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结构、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依法治市、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依托资源禀赋、龙头带动,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依托特有的旅游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口岸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口岸经济,建成“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向俄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功能,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今年,该市围绕供给侧改革,依托自身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持续推进一产向“接二连三”发展。加快种植业结构转变,围绕市场供给需求,优化粮经饲种植比例,扩大绿色有机食品、中草药、优质牧草等种植规模,加快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产业。推动养殖业结构升级。建设肉牛、肉羊、生猪、禽类大型养殖项目,加大“人畜分离”“人草分离”和规模化养殖建设力度。挖掘特色农牧林资源,开发高端绿色有机产品。完善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支持雀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与额尔古纳本土品牌打造。加快建设绿色有机粮、油、肉、奶、林产品等全产业链体系。持续推进二产向“精深”发展。着力围绕供给侧由单纯的生产资料供给向精深加工输出转变。依托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地缘优势和品牌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紧紧围绕进出口生产加工、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谋篇布局。持续推进三产向“精品高端”发展。加快额尔古纳5A级景区创建工作,启动额尔古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着力开发跨境旅游区。抓好对外开放平台、互联互通、跨境物流、对外经贸和人文交流,全力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铁路、公路、跨河大桥建设,扩大矿石进口规模,推进粮油种植、煤炭开采、木材采伐、电子商务等多领域合作。
搞好结合,决胜“十个全覆盖”工程。今年计划再投资5.09亿元,于9月份实现“十个全覆盖”全面竣工。重点完成农牧民危房改造1088户、村屯绿化、人畜分离、人草分离、道路交通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五个结合”实现提档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改、拆、清、分、搬”,通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做到“建一个、成一个、美一个”。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强驻村干部对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指导,不断充实、配备大学生村官,继续做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加强苏木乡镇、村领导班子、农牧林垦区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创新党员帮代办服务站工作。出台帮代办的指导意见、具体事项、流程等,选用素质高、沟通协调能力强的人员担任代办员。特别是选好配强带头人,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农牧林区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进“十个全覆盖”先锋带头组织。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错位发展和品牌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实施前进村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家乐;新城村野果采摘园、家庭体验游;恩和朝阳队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梁西村、梁东村规模化养殖基地、家庭游;奇乾村传统村落游、考古体验游;室韦临江队界河游、俄罗斯族民俗体验游;自兴林场森林体验游等特色产业,以此带动农牧林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凭借“十个全覆盖”工作机制形成的“工作网”,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改变以往“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从资金扶持向智力支持、技术扶持、项目扶持等方面转变,以培植产业、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实现由“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与转变干部作风相结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引导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工地,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扎实有力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把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美丽与发展双赢之愿不变,孜孜以求改善民生之愿不变。在美丽发展新征程中,额尔古纳将一直向前,再向前。 (文/图均由额尔古纳市委宣传部提供)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31日03版